百书斋 > 回到隋唐当好汉 > 第235章 到宝岛补给

第235章 到宝岛补给


  海上的风浪时大时小,房玄龄、杜如晦等人适应了二天后就消除了晕船的状态,身体也没有什么不适之感。姜松心里也明白,这只是开始,苦日子还在后面,严峻的考验还在后头。挺过南海一带的风浪才勉强算过关,只有真正经历过印度洋的狂风暴雨才能说是彻底适应海上的漂泊。

  几天后,姜松一行到达琉球岛,琉球岛早在秦汉时期就被拿入中原的疆域管辖,只是历代朝廷都不很重视琉球岛的发展,更没有认真经营琉球岛,使琉球岛不断的脱离中原朝廷的控制。

  此时的琉球岛是二年前刚刚被刘芳将军收回,这次刘芳将军收回的琉球岛不仅仅是宝岛,而是琉球系列岛屿。这也是姜松刚刚从水师何蛮将军那里和到的情况。

  刘芳将军在历史的记载中说的很少,其实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将军,不仅收复了琉球系列岛屿,此时正在对林邑等地用兵。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不用多长时间林邑同样会被拿入中原的版图。

  姜松明白,刘芳将军就算把整个林邑都征伐下来,随后的朝廷也不会认真经营。如果真的此时就认真经营林邑的话,就不会再有世后的那些地盘问题。其实古代很多的朝代都打下了不少的地盘,最后都慢慢的丢掉,原因还是朝廷没有用心经营,没有用心管辖、治理。

  “大家都到宝岛上走走,咱们要在这里进行补给。”

  姜松一行在宝岛不仅仅是补给淡水,还要采购大量的水果,这是姜松交待的。在大海上航行,长期吃不到蔬菜,身体会因为缺乏维生素而出现水肿等严重问题。古代人不清楚是缺乏维生素,以为是得了什么重病。

  古时候,很多海商都会出现水肿等现象,有的甚至会送掉性命。都无法找到原因,以为是凡是出海的人都会面临这样疾病的考验,那里会知道是缺乏维生素呢?

  姜松带着一行人上岸后,看到宝岛上非常的荒芜,野草长得比人还高,没有什么象样的建筑,船队停靠的地方只是一个小村庄,是一个简易的码头,和江南一带根本无法相比。

  “姜哥哥,这地方好荒凉。”

  “晓雅,你别看岛上很荒芜,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宝岛,不论气候、地理条件都是上好的地方,这地方如果治理好的话,比中原任何一个地方都好。这里气候条件能生产出很多的产品,岛上本身就拥有无数的矿产资源、植物品种,只要开发得好,会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

  不要说琉球岛的治理不受朝廷重视,就算是岭南一带同样不受历代朝廷所重视。江南的开发也是到了汉末时期才开始受到重视,原因是孙策为了增强实力,努力开发江南一带,从而才有今天的局面。

  宋朝以前,朝廷一般都是重视关陇、山东、兖、冀等地的治理和开发,江南一带都属于边远地区,岭南一带则是贬职官员的流放地。官员都不喜欢到岭南一带任职,到岭南一带任职的官员都是犯有错误的官员,都是有问题的官员。

  流放到岭南一带的官员同样没有心思认真治理地方,都是抱着被流放的思想到任,整天想的是什么时候能返回中原,那有心思治理地方。岭南一带都如此,可想而知琉球的情况会是什么样,更不会有官员愿意到琉球来任职。

  姜松和苏晓雅的对话引起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等人的惊讶,他们不知道姜松话里的意思是什么?怎么会说琉球岛是个非常好的地方,其评价那么高,能和中原的地方相提并论,真的出乎意料。在他们眼中,岭南都是偏僻的地方,这琉球岛就更不用说了,是个拉屎不生蛆的地方。

  “老大,你能否解释一下,这岛怎么是宝岛呢?真的有你说的那么好吗?”

  姜松看了看问话的杜如晦,再看瞧瞧杜淹、韦福嗣、虞世南的眼神,一付你就吹吧,骗女孩也不能这样胡说八道的神色。就连房玄龄都觉得是姜松忽悠苏晓雅的话,根本不会相信眼前的岛屿是宝岛,是个好地方。

  姜松心中也清楚,在他们的眼中,岭南都是边远地区,更别说眼前的琉球岛了,其荒芜程度远远超过岭南一带。况且是岛屿,四面临海,治理、发展更不容易。

  呵呵!

  “克明,你们别用那眼神看我,真以为是忽悠晓雅的话?绝对不是,这琉球岛确实是个宝岛。你们看一下四周平坦空旷的地理位置,难道不能种植粮食作物吗?这里气候宜人,很少有低温天气,非常为适宜农作物生长。”

  杜淹摇摇头道:“老大,这里气候和江南一带有点相信,湿度却比江南一带潮湿多了,人居住不是很舒服。就算是能栽种小麦,也不会有高的产量。江南一带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所种植的小麦不论是产量还是品质都无法跟北方相比。这里种植的小麦品质也不会比江南一带的好多少,怎么能说此地是好地方呢?”

  姜松微微一笑,看了看大家,见基本都是这种观点。杜淹、韦福嗣二人被皇帝流放到江南一带多年,当然明白江南一带的小麦品质、产量都赶不上北方,这是事实。对于北方人不习惯在气候潮湿的地方居住,是习惯问题,也是情有可原,无可指责。

  “执礼,你说的不错。江南一带的小麦其品质、产量都无法跟北方相比。这一方面是耕作的水平有差异,关键是江南一带气温比北方高,小麦的生长期比北方短,也就是说小麦在江南生长比在北方生长周期短很多,这是小麦品质差的重要原因。气候的问题关键是习惯,如果长期住在这些地方同样也有好处,这里就算是冬季气温也不会很低,夏季也不会太高,这样的气候条件怎么能说不好。农作物的生长靠的是什么?就是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气候条件,这些条件南方都比北方强。”

  韦福嗣点点头道:“老大,你说的有一定道理,江南一带的小麦其生长期确实比北方小麦生长期短,江南一带的种植水平确实没有北方的高,这一点也是真的。”

  呵呵!

  “其实在这地方不一定非要种植小麦,可以考虑种植其他农作物。如占庭稻之类的作物,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如果种植占庭稻的话,江南一定能二熟,此地应该能三熟,第一熟单产都在四百斤左右,第二熟在三百斤左右,第三熟在二百斤左右,你们想一下,这是什么概念?三熟加起来差不多达到了近千斤的产量。”

  后世仅仅一熟的产量都达到上千斤,三熟才近千斤算什么东东。这是古代,正常的小麦在北方种植,其单产普遍只有三百斤左右。一下子达到上千斤,把房玄龄、杜如晦、韦福嗣等人吓得一跳。

  好半天回过神来的房玄龄道:“老弟,真有你说的那种什么占庭稻?”

  姜松知道房玄龄、杜如晦、杜淹、虞世南等人确实没有见过水稻。就算是姜松到隋明都一年多了,也从未吃过大米。心中明白此时隋朝真的还未种植水稻这类农作物,水稻这种作物虽然在古代不有,那都野生品种,没有经过改良或试种,也没有人注意,不知道是正常的。

  “姐夫,怎么说呢?这事肯定是真的,我们这次到西洋诸国,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寻找各种农作物品种,能带回来的农作物咱们都要带一部分回来进行试种。到时候看能否发现一些适宜咱们隋朝种植的作物。”

  国家的发展,植物的抢夺更是重中之重,把各地的各种植物都弄到手,对于进化各种农作物是有好处的。后世的发达国家为什么老派人到欠发达地区去偷偷采集各种植物种子和标本,目的不说大家都清楚。

  物种的重要性在此时没人会关注,在后世却是大事,任何一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物种的保护和研究,这是农业技术、生物技术研发必不可少的东西。

  房玄龄听后激动的道:“既然如此,咱们这次出去一定要把相关的植物种子都购买些回来。如果是碰上好的粮食品种,可以考虑购买一批带回来试种,真要是成功的话,百姓就不会再担心吃不饱肚子。”

  看到几人正在议论,姜松微微一笑道:“曾经听家师说起过,有一种植物的单产能达到数千斤,生长期非常的短,只有四个月左右的时间。”

  姜松所说的当然是马铃薯、红薯之类的作物。只是此时隋朝还没有这种植物,貌似这种东西是在南美州发现的。如果真的能把这东西搞到隋朝来的话,百姓真的不用再担心吃不饱的问题。

  “什么?单产数千斤!”

  “真的?”

  看到房玄龄、虞世南、杜如晦、韦福嗣、杜淹等人震撼的脸色,有的甚至发出惊呼声,知道他们受到的冲击真的好大,已经完全颠覆了他们脑海中的常识。

  姜松呵呵一笑道:“你们别震惊,这是真的。家师曾经告诉过这种植物生长的地方,只是离咱们隋朝有点远。不过你们放心,在有生之年,本人一定能把那种单产数千斤的植物弄到隋朝来。”


  (https://www.baishuzhai.cc/ibook/19/19537/3601752.html)


1秒记住百书斋:www.baishuzhai.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zha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