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斋 > 逆水行周 > 第五百三十五章 是,或不是

第五百三十五章 是,或不是


  春寒料峭,乍暖还寒,倒春寒的天气让人极易生病,差点因为昼夜温差大而着凉染病的杨济,一边喝着汤药,一边看报纸。

  报纸上刊载着各类新闻,如今已是邺城常见的印刷品和消息载体,人们通过看报纸,可以知道许多时事,所以成了有钱人家的必备读物。

  自去年年末到现在的数月时间,邺城报纸的发行量大涨,原因是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朝廷是否应该罢佛。

  这一切,源自去年年底,《梁书》初稿完成、天子读过之后,对梁武帝不得善终,以及江南百姓在侯景之乱伤亡惨重之事颇为感慨。

  于是,有官员上表称崇佛祸国殃民,奏请天子罢佛。

  上表的官员不止一个,而反驳的官员也不止一个,双方就此话题展开多次辩论,朝廷又召集各地高僧齐聚京城,让这些高僧对“佛教乱梁”的质问进行正面回答。

  高僧前往邺城需要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邺城内各方对于是否罢佛的辩论越来越多,其辩论内容,经朝廷许可,刊载(转载)在各大都会的报纸上,广而告之。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一事件,越来越多的官员甚至僧人参与到这场大辩论之中。

  杨济作为旁观者,目睹了整件事发生及发展过程,他碍于身份,不太好公开表明立场,却对整件事的幕后主使之动机,摸得一清二楚。

  幕后主使,当然就是天子,其动机,当然不是仅仅有感于梁武帝崇佛却不得好死。

  杨济很清楚,许多信佛的官员之所以在此次辩论中表现活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担心天子以“佛教乱梁”为借口,再行罢佛(灭佛)之事。

  当年,周国就有一次灭佛,若是再来一次可不妙,因为当今天子手段了得,光是持续十几年压低粮价、布价的能力,就让大家“不寒而栗”。

  若这位铁了心灭佛,保不齐使出什么“绝户计”,届时中原佛教必然迎来一场浩劫。

  然而,杨济本人不认为天子要灭佛。

  天子很讲究“实用”,也意识到百姓需要精神上的寄托,而朝廷又不可能让道教一家独大,所以,此次借题发挥,不过是找个由头敲打敲打中原佛教罢了。

  现在,许多高僧抵达邺城,随后以太史丞傅弈为首、主张罢佛的官员们,于昨日和这些高僧辩论。

  辩论内容,刊载在今日发行的报纸上,于是“邺城纸贵”。

  杨济现在看报纸,就是要看辩论过程,看着看着,他发现发难的傅弈等人,采取了一种很特别的策略:不和佛门信徒在经义上辩论,只问“是”或“不是”。

  那些和傅弈一起声讨“佛教乱梁”的官员,似乎心有灵犀,思路出奇的一致:全都死咬梁武帝崇佛却不得善终、江南百姓崇佛却家破人亡两件事,以为“苦主”鸣不平的方式,质疑佛祖为何不显灵。

  高僧们一开始,当然要以因果报应、转世轮回来解释,这些官员不纠缠于因果报应、转世轮回到底存不存在,直接就反问:

  既然因果前世注定,百姓今生命运已定,那么,要朝廷何用?

  是不是百姓可以不缴纳租庸调、不服劳役?

  是不是不需要朝廷修路搭桥,改善民生?不需要兴修水利、抗洪救灾、赈济灾民?不需要操练军队,清剿贼寇、抵御外敌?

  是不是说父母官可以不理事务,不体恤治下百姓生活疾苦?不用劝课农桑,不用教化百姓?

  是不是朝廷应该罢铜钱,好让大家把铜都用来铸造佛像以示虔诚礼佛之心?

  各种发难,不离一个意思:既然今世已注定,那么朝廷就不需要存在了?

  一连串的问题后,傅奕来了个总结:这些问题,你们只需回答“是”或“不是”。

  提问者一开场就把话题扯到这种地步,在场高僧还有信佛的官员,谁敢直接说“是”?

  首先那些信佛的官员不敢这么回答,不然就是逆臣;其次,那些高僧也不敢这么回答,否则就是妖僧。

  所以,他们众口一致说朝廷行仁政是积德,和佛祖普度世人的做法类似。

  天子勤政爱民是积德,父母官爱民如子是积德,官军保护百姓是积德,官府兴修水利、铺路搭桥、赡养孤老同样是积德。

  只有今生积德,才有好来世。

  所以,答案当然为“不是”。

  面对回答,主张罢佛的官员又问:天子要勤政爱民,父母官爱民如子,官军保护百姓,官府兴修水利、铺路搭桥、赡养孤老,是否该征收租庸调和商税、矿税?

  只能回答“是”或“不是”。

  很明显,高僧们只能说(选)“是”。

  于是第三个问题出来了:僧尼不缴纳租(田租)调(户调),不服劳役又不缴纳免役钱(身庸),算不算是皇朝子民?

  答案同样只为“是”或“不是”之一。

  没人敢说“不是”,然而,回答“是”之后,傅奕等人的嘲讽来了:

  这些人不缴纳租庸调、商税、杂税,不服劳役、兵役,有何资格和守法百姓相提并论?有何资格享受官府的庇护、官军的保护?

  免(减)租庸调、劳役,必须是规定品级以上官员才享有的特权,当然还有科举中选的读书人(按减免优待制度实行),立下军功的将士。

  僧尼不事生产,不缴纳租庸调、服劳役,不服兵役上阵打仗,不为天子分忧,凭什么享受这种待遇?

  嘲讽之后,第四个问题来了:是不是百姓只需要剃度出家,或者为寺庙务工、务农,就可以免租庸调、劳役?

  以明德元年来朝廷制定并实行至今的各种政策,这种问题,高僧们谁敢回答“是”?

  傅奕等人接下来一连串的问题,答案全都只能从“是”或“不是”中选。

  现在,报纸上用大幅版面将这些问题列出来,同样也将参与辩论的高僧、官员之回答列出来,读者只要识字,就能很明显的看出形势:

  反对罢佛的人们,面对发难似乎“理屈词穷”。

  杨济看着看着,不由得长叹一声。

  天子好手段,通过傅奕等人的发问,把那些擅长辩论的高僧耍得团团转。

  佛教的宗教理论,本来自洽性(自圆其说的能力)就很强,可以说高僧们个个都是辩论高手,所以中原自古以来,爆发的十余次佛道大辩论,佛教胜多败少。

  杨济知道历史上在蒙元时期,又爆发了佛、道大辩论,这场辩论规模空前、规格最高、影响深远,在辩论中败北的道士及其弟子们,被朝廷强令剃度出家为僧,而无数道家经典付之一炬。

  可以说,单就辩论而言,佛门子弟的战斗力是位列前茅的,不怕发难,因为他们总有本事把逻辑圆回来。

  结果现在遇到了“是或不是”。

  辩论对手发起的攻势,佛门子弟只能从“是”或“不是”之中选择答案,空有一身辩术却无处使出来。

  杨济认为这根本就不是辩论,而是居心叵测的问答陷阱,他不认为只有自己看得出来。

  但天子是以阳谋来给佛门子弟下套,甚至还广而告之,不怕有识之士看出来。

  因为这陷阱设置得十分巧妙,甚至一开始就占据了绝对的道德高地,让所有人看了,都明白其中含义,也不好说不对: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周境内,天子为什么要把非士、非农、非工、非商,不承担国民义务,不缴纳租庸调、服劳役、兵役的僧尼,当做自己的子民来爱护?

  上一个这么做的梁武帝,不得好死,无数梁国百姓家破人亡。

  所以,身为臣子的傅奕等人要问一句:爱民如子的天子,为江山计,为天下百姓计,为何要善待你们这些僧尼?

  如果僧尼是非国民,是不是要离开中原,或者,缴纳必要的费用、承担必要的义务?

  不要扯什么不敬佛就要下地狱的鬼话,你们只需回答:

  是,或不是!!


  (https://www.baishuzhai.cc/ibook/40/40431/2802431.html)


1秒记住百书斋:www.baishuzhai.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zha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