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斋 > 我的绝美师姐 > 第1737章 匠人之神

第1737章 匠人之神


唐阳羽和唐惜雪对视一眼两人全都努力放松下来,只是单纯的自己想要放松根本不行他们必须摘一件事情来做,分散注意力同时重新凝聚注意力。

        因为两人的精神再次处于崩溃的边缘,如同刀剑舞蹈稍有不慎就永世不得翻身了。幸好唐惜雪很快就想到一个很不错的办法,看电视,看一部很好看的纪录片。

        这不是什么高明的法子但是却简单有效,他们两个人的神经过于紧绷,会断裂的,变成疯子,他们需要回归到正常的人类世界人类氛围。

        而唐惜雪选了一部她已经看过四五遍的纪录片。

        ……

        寿司,这种冷静的食物,没有油烟滚滚的火热,没有铲勺叮当的嘈杂,极致简单,味道怎会如此有深度?大卫·贾柏百思不解,于是就决定拍一部关于寿司的纪录电影。

        米其林的三星餐厅,意味着此处的美味,值得你专程造访该国。数寄屋桥次郎是米其林三星餐厅中最独特的一个——位于东京银座一栋大厦的地下层,只有十个座位,店内没有洗手间,只售握寿司,只接受预订。

        食客们在这里每人至少三万日元,吃二十个寿司。这样算下来,每个寿司售价差不多18个美金,人民币120元,好贵。但还是络绎不绝,预订有数月之久。有这么好吃?

        大卫·贾柏百思不解,就拍了这部纪录电影——《寿司之神》

        很多食客来到这里用餐,面前不苟言笑的小野二郎会让他们紧张。是的,大师面前,很少有人可以气定神闲,谈笑风生。这是应该的,是对技艺的敬畏,尤其是这种已臻化境的技艺。

        小野二郎做寿司超过七十五年,一生都在这个技艺中。他每完成一个寿司,仿佛搭起了半座桥,食客吃下去,脸上洋溢着满足、欣喜,还有一点点惊诧,这个慧黠的老头眼睛里闪过一道异彩的光,便是又搭好了另外的半座桥。

        那一刻,食客与庖厨心领神会,灵欲相通,共襄朵颐。就像钟子期听懂了俞伯牙琴声中的高山流水,提奥先生看出了梵高画里的热情与苦难。

        纪录片开始以后两人的心态迅速平稳,然后也不知道为什么竟然靠在一起然后手拉起手来,他们的手起初是冰冷的如同死尸,慢慢的慢慢的随着纪录片节奏的进展手掌手指开始恢复一点人类的基本温度。

        于是他们继续聚精会神的看下去。

        寿司是日本料理中最具风格的代表作。跟日本其它很多国粹一样,起源都是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文中将寿司写作”鮨”或“鮓”。但这两个字在汉语中的意思有所不同。

        “鮨”最初出自《尔雅》,指用盐腌咸的鱼贝、肉类食品,尤其指腌鱼;“鮓”最早出现在晚于《尔雅》的《说文解字》,指把米饭、鱼、盐放在一起,经腌制发酵后,产生一种带一点酸味的鱼饭。这个意义更接近于现在的寿司。在日本滋贺县,仍有这种被称为“鮓”的寿司,但不同于“鮨”,主要是指熟寿司,其味颇古。

        进入室町时代,寿司制作中缩短了发酵时间,所腌制的鱼和贝类食物还略带腥味,处于半生状态。并且出现了半腌制的鱼和米饭同时食用的现象。这种寿司目前在和歌山还可以见到,被称作“半熟寿司”,日语叫“生成寿司”。从此,寿司从一种食品的贮藏加工方法真正转变为日本料理。

        江户时代延宝年间,京都医师松本善甫发明了不需要发酵的“早寿司”,也被称为“松本寿司”。早寿司的制作时间,起初需要一周左右,后来逐渐缩短到一天,出现了“一夜寿司”。一夜寿司的问世,改变了过去自然发酵寿司的传统制作方法,发酵寿司日渐式微。

        进入十九世纪的江户时代,寿司贩售主要以路边简易食摊为主,这种寿司称“江户前寿司”。文政年间的华屋与兵卫对寿司进行了改良,用东京湾的鱼、贝,即席为顾客手攥寿司。

        这种“握寿司”的大小合适,一口吞,味道鲜美,很快风靡于世。江户时代堪称日本饮食完成时代,许多当代我们熟知的日本料理均在这一时期定型成为日本传统食物。如:寿司、天妇罗、刺身、素面、乌冬面、荞麦面、蒲烧鳗、便当、驿便。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社会设立了许多延至今日的标准。就像东京语成为了日本的标准语一样,寿司界极力推广握寿司,并把它作为寿司的代表向全国普及。现在的日本寿司正是指这种握寿司。而中国常见的用紫菜包裹米饭和各种芯料,切段出售的寿司,被称为“卷寿司”,是后来出现的,属于一种方便寿司。

        而小野二郎倾其一生制作的,就是这种握寿司。

        “你觉得二郎真的不擅长跟人沟通么?我觉得恰恰相反,他只是不跟普通人沟通。”唐惜雪轻声评价。

        “凡是成了大师的人物都是真正的聪明人,所以你说的没错。”唐阳羽给予肯定回答,这很少见。

        对着纽约来的寿司发烧友,小野把令人痴迷的手艺坦陈为对职业的坚持:“一旦你选定了职业,你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之中,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让人家敬重的关键。”

        小野以令人叹服的坚毅和隐忍践行着这个职业的风骨。他九岁就离开家,自谓“跟父母不熟”。一个八十几岁的老人这段对于童年的默然回忆,让我如鲠在咽。青年时代,他如艺术大师一般,对于寿司的想象力一发不可收,创造了许多新的寿司品种和独特的搭配。

        终于在老年功成名就,被日本人奉为“寿司之神”。他所追求的,已经不是满足普通人的口腹之欲,而是“让米饭和鱼肉水乳交融,捏出完美的寿司”,从而使享用它的人品味到醍醐灌顶般的“旨味”。

        与“寿司之神”合作的,也全是各路大神。鱼商虾贩,全是生意做到一个境界的,全是各个领域的专家。每条鲔鱼的味道都不一样,鲔鱼商藤田只选最好的那一条。

        米商本田弘道曾经拒绝卖米给君悦大酒店,说他的米只有小野二郎懂得煮,不会煮的人买了只是浪费。筑地市场的这位虾贩看起来就很有艺术家气质,他手中的虾好像从水墨淡彩画中湿漉漉地拎出来一样,精致通灵。

        美食界有个定律,要想做出美味,必须要对食材有充分了解,并且要善待食材,不能以“做坏了大不了扔掉重做一份”的心态制作食物。将这些顶级食材拿来之后,小野和他的助手像画家得了极品的文房四宝,充满虔诚地细细腌渍每一片鱼肉,精心烹煮每一粒粳米,专注炙烤每一张紫英。甚至章鱼,要经过数小时的耐心按摩,才会拿去料理。

        所以,这部电影也是一个专业职人的精确写照。一群专业的顶尖高手彼此信任,互相敬仰,日本职场精神也可管窥一斑。

        以中华饮食文化中的“鼎镬之气致中和”的饮食观来看,生食并不值得大力提倡。中餐认为,食材不经过加工,不仅吃起来并不美味,或者说不符合中国口味,也无法展现传统庖厨的精湛技艺。中餐很擅于通过调和各种食材和佐料达到丰富的味觉审美,这是美食的另一种理想境界。

        平安时代后期,随着遣唐使的废止和东土大唐的没落,来自岛国之外的文化影响相对减弱,中国文化逐渐与原有的本土文化融通交汇,逐渐催生出一种鲜明的本土文化形态。日本史学家将其称之为“国风”,以区别于之前影响至深的“唐风”。

        这一时期形成的日本古典美——调和之美,及其“物哀”“幽玄”“闲寂”的美学精神一起构成了日本人的基本审美观念,为日后的饮食文化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到了镰仓时代,禅宗传入日本,并迅速突破了佛教本身,渗透到了日本国民精神和几乎所有的文化艺术、社会生活领域中。

        或者说,禅宗就像一个大厨的最后一味点睛调味料,激活了日本民族精神生活中原本就有的相似因子,得到了强烈的共鸣。与茶道一样,这种突如其来的影响形成了日本饮食文化的基本美学追求——在视觉和触觉上对美的精致经营,和对食物原初滋味及其季节性意味的纤细感受。

        在数寄屋桥次郎里享用小野二郎亲手制作的寿司,行云流水般的上菜,就像身处一场美妙的音乐会。第一乐章是经典菜色,包括比目鱼、墨乌贼、竹荚鱼、鲔鱼赤身、鲔鱼中腹、鲔鱼大腹、斑鰶……新鲜的刺身唤醒味觉,使你胃口大开。

        “嗯,等我们从这里出去我就带你去吃二郎亲手捏的寿司。”唐阳羽恢复了至少一半体力和精力,看到最后大手一挥豪气顿生。

        “可是我们这个世界根本没有小野二郎也没有这家寿司店,我早就调查过了,然后我才想起来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部纪录片……”可是唐惜雪的话却再一次让唐阳羽坠入冰窟。


  (https://www.baishuzhai.cc/ibook/85/85393/22990780.html)


1秒记住百书斋:www.baishuzhai.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zha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