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斋 > 大宋帝国风云录 > 第六十四章 郓王之忧

第六十四章 郓王之忧


  \大宋帝国风云录  第六十四章  郓王之忧

  王有他的考虑。

  本朝有太子。赵恒在政和五年(公元1115)被立为太子。今日皇统之争不是两个皇子争太子位。而是一个皇子和一个太子争夺嗣位。这位皇子因此处于劣势。好在这位皇深的皇帝宠爱。皇帝的近侍大臣们为未来利益考虑。也公开支持。这使的皇统之争从表面上看是郓王占据了上风。但其实不是这样。

  嫡立庶。首先要废黜太子。废黜太子要理由啊。否则郓王就有篡|之嫌。这个恶名郓王背不起。但可惜的是。太子非常谨慎。从皇帝有意废嫡立庶开始到现在。没有抓到太子任何错误。相反。皇帝屡屡为郓王而废法。不但皇帝遭到病。就连郓王本人的声名也受到连累。

  其次。就算太子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要废黜。也要找个适当的时机。废立皇统可不是普通国事。而关系到国祚危亡的头等国政。因皇统而亡国的例子太多了。如此重大国事。当然要在天下稳定的时候予以实施。

  所以。皇帝找不到废黜太子的理由。只好反其道而行之。想方设法给郓王建功立业。想方设法游说朝中大臣。想方设法寻找合适的时机。谁知天不遂人愿。先是筹划北伐朝野震荡。接着宋江方腊造反形势恶劣。然后北伐又出现了匪夷所思的波折。这次西征更是半途而废。如今饥民乱。战事迭起。大宋陷入深重危机。皇统的事当然要无限期搁置了。就算现在没有太子。皇帝也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立嗣。

  皇帝所有的努力都没有成功。所有的希望都泡汤了。此刻郓王如果不在他身边。远离他。父子逐渐疏远。而太子乘机获的他的宠爱。那郓王就完了。太子登基后。即使不杀郓也会把郓王活活逼死。皇统就是一把血淋淋的刀。谁沾上了这把刀。不是杀人就是被别人所杀。没有可能全身而退。

  但郓王已经回不去了。皇帝和郓王正在为自己的贪婪和欲望付出高昂的代价。

  皇帝和郓王最早是想利用虎烈府和西北将门来建功立业。然而。世上的都是相互作用的。有利用就有被利用。你利用别人。岂不知别人也正在利用你。

  在汴京争夺皇统。需要的是权力和智慧。大家斗力斗智。各出奇招。但在这里。权力和智慧变成次要的。实力才是第一。武人们和文官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他们拥有武力。武力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转化为权力。而这种以武力为后盾的权力和以智慧为基础的权力完全不一样。前者的威力更大更致命。

  郓王现在后悔了。为自己的轻率决断而后悔。长久以来。武人在他的眼里不过是一群头脑简单行事粗鄙的野蛮人而已。他瞧不起他们。轻视他们。所以他跳进了这个陷阱。他自信自己有能力控制这帮武夫。然而。他错了。等他意识到自己错了的时候。已经太迟了。

  虎烈府和西北将门利用郓王对皇统的欲望把他拉进了陷阱。而这个陷阱的目标就是攫取权柄。就是逼迫汴京重新分配权力和利益。事实上就是一种要挟和诈。

  汴京的皇帝和文官们当然不会同意。他们怎么可能会损害自己的利益来满足武人的欲望?双方会有一番较量。这个较量需要时间。但随着时间的延续。双方的矛盾会加剧。这将迫使皇帝和文官们不的不放弃郓王。而武人们会逐渐露出真面目。露出血腥和残忍的一面。在皇帝和文官们不愿满足他们。在他们没有任何退路的情况下。武人们有可能而走险。拥戴郓王登基称帝。分裂大宋。继而独揽权柄。

  正是这种极其可怕的足以导致大宋亡国的后果。让皇帝和文官们非常忌惮。非常谨慎。不敢轻易和武人闹翻。他们会用各种办法来缓解和消除这种危机。直到再一次把武人牢牢地踩在脚底下。

  文官们认为武人祸国。武人们则认为文官祸国。这两种不可调和的矛盾随着饥民暴动。河北山东陷入混乱。国祚陷入危机而爆发了。

  矛盾爆发就要解决。解决的办法就是必然由一方做出妥协和让步。而做妥协和让步的一方必然是因为自身的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失。无法承受了。于是。不可避免的。这场饥民暴乱就成为了文官和武人们一比高低的武器。

  饥民暴乱的解决办法是两个。一个是武力平叛。一个是修改国策与民生息。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武有责任和义务率军平叛。而文官们有责任和义务调整国策。现在武人'|占据绝对主动。你若想我去平叛。那好。你调整国策。承认错误。并给我一部分权力和利益。否则你就等着

  |。国|败亡。你就一无所有了

  文官们当然不会承认这是自己的错误。更不会承担责任。他们会把责任推给武人。认为饥民暴乱迟迟不能平定的责任是武人造成的。他们会更加清醒地看到武人贪婪和血腥的本质。会更加变本加厉地打击武人。当然了。文官们不会愚蠢到和武针锋相对。他们有智慧。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欺骗和愚弄武人。最后再把武人牢牢控制住。

  文官和武将们的争斗。最终谁会胜出?谁会受益?谁都不知道。而在这种不可预测的未来当中。郓王和由他产生的皇统之争成为双方激烈厮杀的借口和华丽的外衣。即使国祚败亡了。那也是皇帝和皇统的责任。而不是文官和武将们的责任。

  =

  郓王必须为自己的生存想出对策。

  今日形势已经形成了死局。自己不能回汴京。不回汴京就会慢慢失去皇帝和部分文官们的支持。失去了他们的支持。西北人就会逼的更紧更凶。当这种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候。大宋势必有一场大动乱。这场大动乱是由饥民引起的。但最后的决战双方却是西北和汴京。最终的结果就是分裂。是浩劫。是中国人的大灾难。

  能不能避免?有没有避免的办法?

  此刻郓王即使有天纵之材。恐怕也想不出办法。因为当前的形势已经失控。饥民暴乱必然导致汴京调兵叛。而西北人必然以此来要挟汴京。汴京不会接受西北人的要挟。于是饥民暴乱一发不可收拾。等到国|可危之时。实力强悍的西北人岂肯向汴京低头?老子吃了你再说。于是局势就此崩溃。

  郓王的选择只有一个。和西北人捆在一起。但将来呢?

  郓王从小受到的教育让他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若想确保大宋的稳定。若想确保赵氏江山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唯一的国策就是以文制武。武人就是王朝败亡的根源所在。须杜绝武人干政。决不允许武人进入中枢。

  然而。从目前的形势推测。郓王将来如果登基称帝了。这些西北武人势必要独揽权柄。那么。郓王有太祖那样的本事杯酒释兵权吗?显然不可能。由此引出一系列的问题。郓如何驾驭这些武人?如何继续推行以文制武的国策?如何确保赵氏江山世代传承?

  =

  郓王想了很久。一直在想生存的问题。但迟迟没有结果。

  西北人似乎预料到郓王坚持不下去了。虎烈府和西北将门的统帅们以祝新年为借口。纷纷赶赴太原。这是一种变相的胁迫。西北人要郓王坚持下去。不要犹豫。更不要害怕。天下尽在掌控之中。

  郓王害怕都没用了。仔细想一想。他没有回头路。只有一条道走到黑了。

  最简单的一件事就是。假如他离开了西北。汴京势必要打击西北人。汴京无法打击虎烈府。但可以打西北将门。西北将门被打击的体无完肤。西北军士气低迷。李虎正好一泄而下。整个西北都是李虎的了。这个责任最后谁来承担?肯定是王。总不能让皇帝来承担吧?

  郓王死了都没关系。不过一条性命而已。但大宋国祚恐怕危险了。赵氏江山恐怕保不住了。随着李虎的下。金人夏人。甚至大漠诸蕃都有可能乘着中原大乱之际南下寇掠。于是历史将重演。一切都完了。

  郓王真的没有任何选择。唯一的办法就是抛开一切顾虑。和西北人携手向前。先让自己登上帝位。然后再慢慢解决西北人的问题。

  =

  郓王想通了。做出了决策。拿出了办法。随即拟制了一套完整的计策。这个计策埋藏在他的心里。没有诉任何人。此计成功了。他就是大宋皇帝。一代中兴明主。失败了。他也不会背上篡的罪名遗臭万年。

  郓王调整了心情。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但脸上表现出来的却是深重愁苦。他要给西北人一个假象。他必须套出西北人的底。

  寒风中。郓王站在府门外。简朴的衣着。浅浅的笑容。淡淡的忧郁。稳重而洒脱。王者风范。

  李虎第一个走下马车。他望着郓王。轻轻拍了一下身上的灰尘。然后漫不经心地看看四周。没有移动脚步。

  郓王犹豫了一下。举步而行。远远举手招呼。“汉王一路辛苦……”

  李虎微微眯起眼。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然后迎了上去。“有劳殿下远迎……”


  (https://www.baishuzhai.cc/ibook/90/90378/4717990.html)


1秒记住百书斋:www.baishuzhai.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zha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