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斋 > 雷霆反击 > 第二百一六章

第二百一六章


  546印度的危机

  远处传来火箭炮发射的声音,犹如夏夜里遥远而又沉闷的雷声,紧接着地面也轻微震动起来。不过敌人远在100公里开外,指挥车内并没有任何紧张的气氛。消灭敌人在这里,变成了一件按下按钮就能完成的简单工作,而即将遭受灭顶之灾的敌人车队,这会儿还全无准备。目标由大约2个发射连的十几辆发射车和一些明显属于营指挥部的车辆组成,敌人故意拉开了距离,并且有一些干扰卫星导航的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只可能在最后几秒内起作用,而这次袭击成为了对敌人卫星干扰手段实际效果的,极好的评估机会。

  过了一会儿,屏幕内出现了第一次无声的爆炸。轻微的暖风从指挥车空调内吹拂出,没有人发表评价,随后接二连三的火箭弹落下,无人机完整拍下了整个过程。由于距离遥远,并且由2个不同的阵地发射。弹药落下并不是那么的整齐划一。但是敌人的车队还是被一连串的巨大爆炸吞噬掉了,虽然没有声音,但是仅仅从画面上旧可以看到,整个地区被炸得面目全非。遮挡无人机观测的浓烟久久没有散去,无人机继续盘旋了几圈,确认没有任何的车辆驶出烟雾。

  “我觉得,我们的火力有些过剩了。敌人对末端的干扰是不成功的。”

  指挥车内终于有人说话。

  “嗯,落点精度没有受太大影响,整个地区都炸平了,应该不会有什么装备能够保存下来了。”

  另一个人说道。

  隶属印度防空部队的第429中队,经受了灭顶之灾,从天而降的火焰将整个营级部队吞没了,指挥部甚至来不及发送求救信号。

  内梅亚姆的策略,是将射程较短的阿卡什导弹布置在较靠前的位置,形成一连串相互依靠的机动发射阵地,将射程较远的S300部署在纵身区域,形成第二道防线,而由远程雷达组成的雷达网居于更纵深更安全的位置,随时观测空中可疑目标,为前沿防空阵地提供信息。这样的部署,是从阿萨姆的几次防空战例中得到的经验,而他的防空武器密度较之阿萨姆战役时又高了很多(阿萨姆战役,除了提斯普尔,其余地区的防空较为薄弱)

  当然在这里,中国军队投入的远程兵器也更多,与阿萨姆战役时,中国军队的远程火力主要部署在靠东部的察隅县不同,在这一带,火力可能来自于各个方向。

  梅内亚姆中将乘坐在颠簸的直升机内,眉头紧锁地思考着目前的局面,损失防空部队的消息他还不知道,不过这这样的损失其实并不太重要。他费心考虑的是,为什么,中国军队没有如同上一次那样,同时在阿萨姆与他的防区发起攻击,表面上看,这不符合一般逻辑,但是深层分析的话,敌人的目的显然是达到了——即在阿萨姆战役期间,他们通过欺骗的方式(这一点可以推给查曼的情报局),让北方地区的50万大军处于严防死守状态,没能支援阿萨姆。而现在,他们又躲到了高山屏障后面,不知道新的阴谋谋划的怎么样了。

  “贾邦尼,美国人的卫星资料更新了没有?”他问坐在一边的自己的参谋长。

  “还没有,中国军队的总体态势没有变化,只有少数部队,在几个高地与我们展开了争夺战。根据你的指示,部队放弃了不必要的突出地区,但是中国军队并没有及时占领这些地区,而是缩回去了。”

  “你认为,他们是什么意图?”

  “很难说,多半是诱使我们的炮兵阵地暴露位置,前天他们用巡航导弹袭击了我们部署在列城西南的轻型榴弹炮阵地。”

  “真是无所不用其极。”中将感慨道,与大部分印度将领一样,他的从军经历,是从山地炮战开始。在旧的知识体系中,利用反斜面躲避敌人的侦察和炮火总是有效的,但是中国人正在改变规则,他们有无人机进行侦察,还有各种远程的曲射火力和精确弹药可以绕过山峰,传统智慧结晶正在失去了效果。

  “前沿的坑道工程怎么样了?”

  “现在的气候,土层冻得太结实,新的地下工事进展非常困难;最近他们的无人机,开始优先袭击我们的工程机械了,气焰十分嚣张。”

  “嗯,你认为他们违反一般军事原则,在这样寒冷气候中发动进攻的可能性大不大?”

  “应该不太可能吧?”贾邦尼有些吃不准地回答道,“就算发起一次攻击,规模也不会太大吧?”

  “你太低估敌人了,太低估了。”

  林淮生匆匆赶到了日喀则的指挥部。徐景哲顶着寒风在跑道边的吉普车上等了很久,算是给足了面子。当然他在这里的停留时间并不会太多,稍作休整与会晤,交接了洛桑嘉措的死尸,就将奔赴新的作战地点。从上级安排的行程上,他可以深切地感觉到自己已经成为了战争中不可或缺的的灵魂人物,事实也确实如此,上级钦点他回巴基斯坦,就是因为觉得只有他去领导这样的进攻才算保险,尽管这个计划不是他的。

  这里的指挥部,较之四川的更深入地下,但是小了不少,实际上这里只是新战役的一个指挥节点,主要负责情报收集与汇总,因为这里距离前言的监听站很近,又易于与空中的预警机直接沟通。

  两人在巨大的地图前,先是谈论了洛桑最后的疯狂,但是很快进入了正题——如何用有限的兵力撬动整个北方,接连不断的失败时的印度社会陷入了的巨大混乱,但是印度进入总体战的意味也越来越浓厚了,而印度社会的动员潜力,似乎还是存在的。

  第一阶段的战役能够以重大的胜利告终,贯穿始终的战略欺骗功不可没,徐景哲用一个虚假的变节分子,欺骗了印度最狡猾的人。据可靠的情报,印度决策层正是听信了查曼担保,才始终在救援阿萨姆的问题上举棋不定,当然其中也少不了梅内亚姆的努力,他成功地使得国防部相信,中国军队随时可能从克什米尔动手,直接杀到恒河平原。也许1962年的记忆太过深刻,卡汗和辛格都觉得言之有理,所以在阿萨姆战役发起的最初72小时内,只有一个旅通过空运的方式进入了提斯普尔。在随后的作战中证明了初期投入的兵力是不足的,在长途奔袭以及接连的消耗后,第4装甲旅被消灭在了丁苏吉亚附近。当然除了情报欺骗的成功外,空军对铁路线的攻击,也是阻止敌人驰援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老师,在最初的72小时,”林淮生笃定地喝了口茶,“我还真担心他们利用昌迪加尔的铁路运送两三个师过来,不过你这里的战略欺骗还是有效的,梅内亚姆是个多疑的人,他的报告应该左右了印度高层的决策。”

  “出于本能,他会不遗余力地抱住自己的力量,我们用了大约2万人的地面部队进行大规模佯动,把他吓坏了。从而阻止了3个山地师向阿萨姆支援。”

  “现在,他应该知道终于轮到他了。”林说道,“说真的老师,从正面攻击是否可行?我想说,分散进攻毕竟有悖于集中兵力原则。”

  “有过这样的计划,不过你也知道,他们偷偷把斯潘加的部队顶上来了,作为预备队。可见敌人对新德里有多么的……担心。从单纯的策略上说,如果没有主次方向,二在敌人可以预料的单一方向展开军事行动,是要吃亏的。”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新德里?”林试探着问道。

  “上级在本阶段给军队下达的各项既定目标,战役层面当然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同时削弱敌人可以依托的地理屏障;战略上,要破坏其整体战潜力,使之在很长一段使其内,无法进行大规模的集结和动员。”

  “是要永久改变国境线?”

  “你要这么理解,也没什么不可以。”

  “恕我直言,要给印度改改朝代,最好的办法,只能是攻占新德里。”

  “这件事当然得看政治需要,一个四分五裂的印度或许并不符合我们的利益,上头也不希望旁遮普出现一个新生的斯坦国家,而巴基斯坦那里,他们当然是积极的……不过军事上,占领新德里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你可以考虑这种可能性。”

  现场沉寂了一会儿,谁都没有说话,从长远布局看,太大的印度当然是一个威胁,而生造出一个新生的国家或者让巴基斯坦变得太过强大,也是一件前景不明朗的事情。

  “旁遮普邦目前的防御怎么样?我是说,一旦展开计划,他们能够调集多少兵力来补这个漏洞。”

  “高原上的山地师,一时半会儿回不去,我们在边界以及***堡与他们对峙着,但是斯潘加是个麻烦,他可以借助铁路快速的转移。他的白虎石新扩充了一个团,装备T90A。目前就在亚穆纳河东岸。可以随时利用铁路运输,支援昌迪加尔和阿姆利则。印度人正在抢修锡亚尔科特的铁路,这样他们甚至能将坦克开到查谟。”

  “看来还是这个最难啃的老对手。我们需要大大加强驻巴基斯坦的空军才行。”

  “制空权可以保证,战术飞机将会有1.5比1的优势,而且会挑选最好的飞行员。”

  “他们明天的会议会怎么样?”

  “已知所有的军政要员都会参加,会议地点可能在总理府地下室,或者在萨福德琼的战略司令部底下堡垒内。上午是军事检讨会议,辛格可能会引咎辞职,而下午是重点,新的防御计划会出台。”

  “你一定能搞到一点消息。”

  “暂时没有办法,不过上级预定在明天会议期间,发起一次攻势,加深他们对北方防线的恐惧。同时考验敌人的新的通讯设施。”

  “这是要给梅内亚姆帮忙?”

  “是的,他的保守策略对我们有利。只要你能从侧后占领昌迪加尔,那么整个北方高原上的40万敌军,顷刻就成了一块死棋。”

  林淮生差不多领会了上级的意图,敌人将最精锐的55万兵力呈梯次部署在了从新德里起向北一直到中印边界的地区,直接强攻是困难的。梅内亚姆的如意算盘大体上就是拼死抵抗,且逐次后撤,他的兵力很大,任何从正面发起的穿插都是很困难的。而上级想要做的,就是靠一支奇兵从西面出其不意地截断其退路,切断梅内亚姆与后方的联络和补给线,同时可以威胁到新德里。任何威胁到新德里的迹象,都会引发敌人判断上的混乱。如果这一仗胜利了,大致上,印度的主要武装力量也就不存在了。

  “太冒险。敌人会看穿这个计划的,全世界的卫星都可以看到这里。要突然发起攻势,并连续突破200公里。”

  “实际上,正是梅内亚姆自己决定从杰纳部河后撤,至少现在,他并没有看穿这层威胁。”

  “我还是保留意见,我希望有更多的空中侦察情报来证实这种看法,我很担心敌人会在前面布一个口袋。”

  林说道,他很清楚这次攻势的风险,阿萨姆的突袭或许是瞒天过海的典范,但是这一次,局面要明朗得多,他很难相信敌人会放弃侧翼,完全按照1962年中国军队的进攻路线进行部署。

  “总参联合巴军方的前线侦察一直没有间断,所有情报都显示,敌人对这一地区完全没有防备。”

  夕阳西下的时刻,萨米驾驶jf17战机,执行一次新的侦察任务。照例他不需要任何的编队配合,只依赖后方150公里处的一架预警机。

  2架黑蜘蛛中队的同型号飞机,在跟随了一段时间后,向***堡飞去,而他径直飞过杰纳布河向古杰兰瓦拉飞去,那里是敌人的运输枢纽,连接着阿姆利则到查谟的铁路线。占据了这条原本属于巴基斯坦的铁路线后,印度陆军向克什米尔调兵的效率提高了3倍。现在北方集团的主要补给线也通过这里。

  Jf17执行一般侦察任务时,通常只是挂载一个侦察吊舱,夜间的效果不太理想,可见光条件下马马虎虎。在4000米以上高度,吊舱上的倾斜摄像机可以拍摄宽广的区域,条件允许的话,数据可以实时传输给地面指挥部或者预警机,分辨率足够识别车辆和碉堡。

  547死亡航线

  巴基斯坦缺乏无人机,只能让宝贵作战飞机来担任这种一般性的侦察任务,当然老头子总是乐于接受任何一次深入敌后的飞行,如果印度空军能出动几架飞机拦截他,那就更理想了,不过印度空军最近很少在这一带用兵了,难免让他失望。虽然萨米仍然是黑蜘蛛中队的中队长,不过所有的行政工作,他早就不管了,最近更是连连训练和指挥,也丢给了别人;如今他就如同孤魂野鬼一样,每每在双方交战区徘徊,寻找机会,狠狠咬印度人一口。

  上校从空中注意到河流上的浮桥,但是看不到地面部队的痕迹,可见光与红外的侦察手段,都不起作用,看上去隐蔽工作不错。最近陆军也在长进,比以前像样了一些。上级要求地面部队与对手脱离10到15公里,现在的战线已经不像之前那样犬牙交错了,看起来双方中间至少有一条20公里宽的地带隔着各自的部队。

  “黑蜘蛛队长,你只需要搞清楚敌人后撤了多远,千万不要深入太多。”预警机上伊斯拉姆中将提醒道,生怕萨米不知轻重又去惹出一些多余的战斗。

  “收到。”

  上校孤独地向东保持平飞,当然一直在阿姆利则高地雷达的注视下。那些总是突然冒头的火控雷达一直没有出现,看来如传闻一样,印度人将S300调到北方去对付中国人了。

  “毒蛇,如果你再靠东一些,我们就可以看看敌人境内的调动。”

  “毫无必要,转一圈回来就行。”伊斯拉姆少将断然否决道。

  下方是较为平坦的地区,敌人要隐藏大规模的部队相当的困难。河流后面的一座村落仍然在燃烧,凌晨时分,印度空军出动了米格27以及苏30轰炸了这里,可以看到公路旁留下了不少交战的痕迹。一些坦克还在燃烧,与被焚毁的房屋不同,它们冒出的黑烟总是看得特别清晰。

  “毒蛇,让然没有敌人的踪迹。”他说道,“我在想,如果陆军从这里攻击,可以轻易推进不少。”

  伊斯拉姆没有回应,可能隔着太远,语音通讯不起作用了。自从升中将以后,伊斯拉姆就变得太过小心,隔着中央山脉会使得数据链丢包率大增,典型的反应就是垂直显示器上的目标经常停滞不动。当然伊斯拉姆的小心也有其道理,印度控制***堡后,其部署在北方占领区的警戒雷达可以抵消巴基斯坦预警机的优势,而巴基斯坦预警机可以运动的空间越发的狭窄,稍微突出,敌人的战斗机就可能利用群山掩护,对预警机展开猎杀。

  战斗机被迫放弃拍照,升高高度,以恢复甚高频通讯,上校没有使用机载雷达的念头,这个玩意儿实在不怎么管用,他想要的,是数据链提供的全局的信息。

  预警机饶了一大圈,以避开了拉瓦尔品第的S300阵地,同时等待另一组战机返航;随后终于恢复了对侦察和通讯能力。转眼间看到了印度空军的最新调动。2架C130就在从查谟飞向纳罗瓦尔的航线上。这是印度空军最新的航线,他们通过这条航向从阿姆利则飞向北方运输物资,省却了传统边界内航线的航程,当然航线全程都在其空军和防空火力的保护下。

  眼看有了一个机会,萨米盘算了一下突击得手的可能性,敌人显然没有将这架孤独的雷电战机当一回事儿,所以也没有看到有护航的编队。他需要立即避开敌人的雷达,但是那样也会使得预警机的信息支援变得时有时无。当然没有预警机也可以猜到敌人的动向,因为它们的目的地是确定的。C130会飞跃古杰兰瓦拉以东,然后躲入其边界内,届时自己的机会就会失去。如果自己潜行靠近,那么仍然有机会拦截到这些目标。

  花了一秒钟,他就说服了自己,关掉了侦察吊舱的电源。然后急速向下俯冲下去,他不想向指挥机请示任务,那样只会浪费时间,更改任务这种事情,他不是第一次干,***姆拿他没办法。

  如他所预料的一样,这架飞机从驻阿姆利则和***堡的印度防空雷达部队的屏幕上,同时消失了(实际上伊斯拉姆所在的ZDK03预警机上也看不到了)。

  如同一条将背鳍藏入深海的鲨鱼,他按照最近的路线,作低空飞行,以便对目标展开了一轮猎杀。

  C130尽管蠢笨,但是并不是一种容易击落的飞机,有其他只带着2枚导弹,不过能打一仗他还是义无反顾。上校的计划时分简单:降低高度向敌人前方包抄,然后在拉合尔以北山区,突然拉起来,以恢复数据链信息,无论在敌机前或者后,他都可以迅速占据有利位置,发起攻击。如果错过目标,他必须立即原路返航。理论上,他有很大的速度优势,不过必须提防印度人机动部署的低空补盲雷达,以及山区制高点上的小口径高射炮。当然如果没有提前远程雷达提供情报,那些高射炮的威胁,可以降低到很小。这些具体的威胁,他可以坐在机舱内,通过电子战术威胁显示器(MPCD)来掌握。

  在上校打定主意发起攻击的同时,印度三叉戟中队的中队长罗尔上校,正亲自驾驶一架老掉牙的塞斯纳172型联络机,向阿姆利则赶去。他不喜欢这条航线,因为简直就在敌人鼻子底下来回,但是国防部突然召见的命令很急,让他务必尽快到新德里报到,也只能选择从这里走。为了避开敌人的雷达,他将前来接他的2名飞行员赶到了后座和副驾驶位置,亲自驾驶飞机紧贴着高山飞行。他抬起头,可以看到一前一后2架C130从上面慢慢过去,它们无法低空飞行,只能用最大速度飞过这段危险的航程。陆军仓皇放弃了一大片占领区后,防空圈也自然后退了不少,如今这条航线的风险较之10天前是大大增加了,而航线上的飞行员,也处于人人自危的状态中。

  山区不定的气流扰动,使得小飞机始终在上下颠簸当中,即使罗尔这样的一流飞行员,对这种活塞飞机也无法控制的太好。

  “上校,其实上级本该让你直接驾驶米格29回去才对,省得这么麻烦。”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飞行员说道,实际上他对上校驾驶飞机的手法不敢恭维,一般情况下,飞行员总是避开山区,这种无法依赖飞控的联络机,是最容易受到气流干扰而发生危险的。

  “整个中队都在等待零件,战斗机无法升空这是一个大麻烦。我们的敌人很会利用外交上的实力,破坏我们的战争潜力。”上校摇头道。所谓的破坏潜力,实则是印度内外交困的婉转说明,俄罗斯人总是容易买通的,这是他们的传统。

  “为什么这么急着让你回去?”

  “我当然不愿意此刻离开前线,不过敌人那边正开动宣传机器,他们说我和戈亚上尉都阵亡了,呵呵,说的和真的一样,阵亡名单还包括虎鲨中队的中队长,所以国防部有意让我露一面,让谣言不攻自破。”他冷笑着说道。

  罗尔知道戈亚被击落后被救起的事情,不过虎鲨的中队长达布里尼在阿萨姆被密集的地面火力击落,他还真的不知道。作为第一批上电视节目的战争英雄,他们的命运实际上已经同国家命运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既然敌人认定这些人全部被击落,印度政府的对应自然不能太被动,一方面印度已经几次宣布了巴基斯坦空军全数覆灭,另一方面他们也得让对手的谣言破产。这次罗尔除了参加军事会议,还得参加拉尼博士的节目,将“战争真相”告诉人民。

  飞机再次没来由地颠簸起来,如同一辆磕坏了轮子的驴车在田埂上行驶。

  “我说上校,如果我们拉高一些,应该可以平稳些。”

  “你们没经历过战争,不知道深浅,这里距离萨戈达不到150公里,敌人的预警机随时都在天上盯着……”

  “敌人轻举妄动,我们的雷达会发现他们的。”

  “优秀飞飞行员,是不会轻易让雷达发现的。如果是我,就会低空突袭。”

  他耐心说道,这些联络机飞行员没吃过苦头,当然不知道这片碧空下潜藏着多少威胁。

  “不过,他们能飞超低空的优秀飞行员都死光了。”

  “呵呵,那也只是我们的宣传罢了。”

  就在这当口,一架浅灰色飞机突然间从前面山口闪过,距离不足500米,飞的甚至比萨斯那还低些,但是有个跃起并翻滚的动作。联络机内的几个人同时张大了嘴,说不出话来,他们看到了战机尾部的星月标志以及机翼下的导弹,这是一架巴基斯坦呢空军的雷电战斗机。

  战斗机的大过载转弯,几乎紧贴着山脊完成,这是一个非常规的半转弯爬升动作,实际上借助了高度,在狭小空间内完成了不减速的转向,在空中做这样的动作自然无甚稀奇,但是在群山中,只能是让人惊叹其胆识和技巧。

  “它在偷袭C130?”罗尔第一个反应过来这是怎么回事。他刚刚说过站在敌人的角度会发起一次低空偷袭,没料到就在这里撞上了,他下意识地想扣动扳机,但是没有摸到。

  萨米在做出一个螺旋翻滚动作的刹那,注意到了侧后有一架小飞机,显然这是一个值得攻击的小目标,但是优先程度不高。起飞前的简报会上,情报军官说过,最近一两天,印度会有大量的要人接送飞机来往于前线与新德里,但是这名军官后来又不无遗憾地说,可惜情报部门无法及时搞清楚具体的情况。

  偷袭C130的实际上情况比他预计的要好的多,敌人的低空防御破绽百出,除了2部并不属于雷达网的高射炮雷达偶尔扫过却有无法形成跟踪外,他一路都没有被任何低空雷达扫描到。现在他甚至可以抬头看到落在后面的那架C130J型运输机,这次攻击甚至无需使用火控雷达或者数据链就能完成。

  这些飞机正在往返***堡为那里的几个师补充给养,打掉一架,就能迫使印度人检讨这条新航线,如此前线敌人的后勤就会雪上加霜,但是上校想要的,只是让印度人领教自己的厉害。他特意让地勤人员将飞机上的白色101编号,喷涂的更大、更显眼,生怕敌人认不出自己。

  雷电战机加力爬升起来,同时抛掉了2边的油箱,攻击运输机并不需要太费周折,不过待会儿跑路可能需要一些机动动作,另外他已经记下了那架塞斯纳飞机,或许可以顺手干掉。上校没有使用雷达,一则他的眼睛就可以测距,并且不会有太大的差错,二则他没有携带中距弹。其实他也一向不太喜欢视距外的战斗,那样的空战太模式化,尤其敌人会提前知道你在看他,他更喜欢偷鸡摸狗的打法。

  目标慢慢飞行,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他将目标套进瞄准参考圆环内,等待导弹自行找到目标。垂直显示器上,各种信息突然涌现出现,有的是战斗机本身的被动传感器感知到的威胁,有的是数据链恢复后,预警机发来的敌我态势情报。他瞄了一眼,最优先的威胁是正东疑似S300的一部雷达,其次是各种远程周而复始的雷扫描。预警机还看到了波坦果德附近有一个美洲虎编队——天哪,印度人又把这些破烂开出来了,看来关于印度空军可能会早于战争结束,被提前消灭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听说他们还恢复了米格25在北方的飞行,可惜没能赶上。

  敌人的反应中规中矩,在他的导弹导引头捕捉到C130引擎热源的时刻,C130开始笨拙地规避起来,显然他们是通过无线电了解到了威胁,飞行员应该不具备看到6点钟下方目标的视野。没有使用火控雷达,使得敌人的反应滞后了至少十秒。现在上校还得等一会儿,等着爬升更大的高度,同时预判一下敌人的路线和动作。

  C130开始发射热焰弹,但是要将如此大的飞机隐藏在干扰热源后面是困难的。

  548最寒冷的冬天

  雷电凭借充沛的动力,毫无悬念地抢占了高度优势,上校压下机头后,导弹再次轻易截获到目标。目标凸显在了纷纷下坠的热焰弹上方,根本无从躲藏。他将唯一的2枚pl8导弹全部射出,转而目视搜索刚才的那架塞斯纳飞机,如果可能,他可以用一串炮弹将那架飞机送到山谷里。可惜今天携带了太多的燃料而减少了导弹,否则猎杀会变得更加简单些。

  上校一眼看到了紧贴光秃秃山谷逃跑的小飞机,如果它不是白色的,还真不容易发现。

  “让我瞧瞧你是什么大人物。”老头子一个筋斗掉头向下,奋勇追过去,这显然是一个手到擒来的战果,敌人的地面雷达好像在看戏,始终没有完成跟踪,这让他有了对付第二个目标的窗口——尽管有些短。

  目标在HUD上慢慢移动,犹如砧板上的鱼肉,他抓紧时间转过头看了一眼后面,接连两次的爆炸,都在贴近敌人运输机的区域,敌机拖着浓烟向东飞去,看来至少是重伤。得意地回过头时,他吃惊地看到,那架塞斯纳竟然迎着自己爬升起来。这个过人的举动,倒是让他大大地吃了一惊。也许敌人看到了自己没有导弹了?或许对手也在2秒钟内就意识到了,向自己飞过来可以减低机炮射击的命中率?

  罗尔正在利用近乎自杀的加快相对速度的战术,进行规避,当然不是用他自己的速度,而是对手的。

  如果只是平飞,当然毫无机会逃脱,敌人可以有近乎无限长的射击窗口,舒舒服服地射击。而这架喷涂成刺眼亮白色的,时速不超过250公里的飞机显然毫无机会,他转而冲向敌人,反而可以使得在一个高度不足的筋斗后,来不及调整对手猝不及防,身为飞行员,他知道高速战斗机进行机炮射击是怎么回事。上尉眼神不错,看清了敌机的编号,当然空军内部的消息中,这架喷涂着101号的黑蜘蛛中队长机已经被击落过很多次,传闻中这名被称作疯子的巴基斯坦上校有时候会驾驶一架狮心中队的歼10战斗机,多半时间独来独往,猎杀着印度空军的每一架飞行器从预警机到无人机,都是他的目标;上尉不确定自己今天碰上的就是那个疯子,不顾从他用尽导弹后,还在赶尽杀绝的手段看,今天自己很可能碰上他,很不巧尽然驾驶着一架该死的联络机。

  萨米没有预料到敌人反常动作,飞机俯冲时的不稳定,以及距离上的不足,使得他不及将目标套入准星,敌机如同一只闹人的苍蝇,牢牢黏在了参靠十字准星的一边,巧妙抵消着自己的瞄准努力,类似这种以巧破快的高度技巧,似乎不是普通印度飞行员可以掌握的。和所有的战斗机飞行员一样,上校不喜欢在俯冲时减速,他必须随时保持高速度,应付可能出现的地空导弹。他必然地错失了第一次射击机会。

  “不简单啊,臭狗屎。”上校没有勉强开火,而是向一侧偏航,错过了一次近在咫尺的开火机会,以免撞到塞斯纳。随后转入盘旋,试图找到第二次机会。但是对手减速至近乎失速,然后以一个半筋斗,转入水平倒飞,表面上动作做的不利索,但是那是故意的,那名飞行员正在拖延时间观察这边,见雷电盘旋一圈,企图第二次攻击,他迅速完成滚转,冲向地面,完成了一个现代空战中不多见的螺旋规避动作。这个动作显然也是有的放矢的,喷气机的机炮射击,显然较之二战时代更困难,主要问题在于高速飞机的指向能力相对较弱,印度飞行员似乎知道上校不愿意减慢速度,那样他就可以继续七扭八拐地飞行,奉陪到底。

  萨米很变扭地再次试图对准目标,勉强打出一串炮弹,但是仓促的射击后,转眼就错过目标了,敌人的冷静处置,没有给他在水平方向射击的机会,他紧贴地面低速飞行,不停地蛇形飞行破坏提前量估算。上校的高度越来越低,几乎演变成了在四面高山中的追逐,对于雷电来说看,风险正在增加。新出现的告警声提醒上校,附近方向不明的高射炮雷达再次出现,正试图跟上自己的步调,也许下一次减速转弯,就会给敌人提供一个开火的机会。

  萨米无法继续陪着这个狡诈的对手继续折腾;他想,能够飞出这种高度应变的英麦曼回转的家伙,显然不是什么重要的人物,也许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特技飞行员?他又想,谁会用这种飞机运送要员的?

  带着一肚子不服气,他转弯向***堡方向扑去,这仍然是虚晃一招,在所有的雷达被他吸引过去之后,他成功地隐藏进了群山,再次转向西方。伊斯拉姆告诫过他,在这一带不要太过招摇,也不要让敌人看到他返航时,飞经胡萨布,以免敌人做出歪打正着的联想,当然伊斯拉姆并没有将话讲的太直白。

  尽管萨米并不知道其中的利害,但是他有几次飞过胡萨布时,还能看到门宰开来的列车上遮的严严实实的货物,从外形看似乎是装甲车,但是没有炮塔,看不出型号。他在奎达见识过中国军队将一些重型装备分拆运输然后在目的地组装的办法,一开始是为了解决运输机运力不足的问题,但是有时候也能够欺骗敌人卫星。所以他有理由将这些东西,与上级的遮遮掩掩,甚至杰纳布河上的浮桥联系起来做出一些判断。当然他也没有往深处想,对他来说,能够见证印度空军走到山穷水尽的那一天,才是最要紧的。

  罗尔上尉以近乎全程倒飞的特技动作,在山巅间翻飞,随时准备逼近光秃秃的大山。在他远远看到对手飞离的尾迹后,才改平过来,并小心降低高度。他不敢太大意,只是擦着山沟里的森林飞行。如果敌人继续从后方摸上来,他可以利用低空破坏敌人的雷达瞄准。

  两名来接中队长的飞行员早已经被吓的魂飞魄散了,即使在C130被攻击时,他们也还以为自己只是战场一侧的看客,谁会想到那架战斗机,会丧心病狂地攻击到自己头上?

  “上尉,那个家伙一定是疯了,他要逼我们撞到山上。”

  “帮我盯着点儿后面,看看他回来了没有?”罗尔提醒道,他不想和他们解释过分靠近两边的山,不是被逼的,而是自己故意的。这会儿还得提防那个家伙回头,那个人是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

  “该死,16中队的101不是被消灭了吗?难道报告是假的?”他小声嘀咕起来,从敌人的疯狂劲头看,显然不像是报告中描述的那种,飞行小时不足几十的菜鸟。那个家伙如果多带几枚导弹,今天自己一定凶多吉少。

  “上尉,我们是不是拉起些,这样低飞太危险了。”

  “你们不懂,拉起来范围更危险。”罗尔嘴角露出一丝微笑,似乎见怪不怪,“陆军的防空部队都是些人来疯,刚才就像睡着了,但是没准这会儿,会变得神经起来,我们贸然拉起来,绝非上策。”

  “原来如此?”

  “呵呵,这种事我见的多了。他们很容易就会把我们当成敌人的无人机。”

  在群山中飞行了很久,飞机终于在昌迪加尔降落。罗尔也终于赶上了梅内亚姆中将的座机,他们将一同飞往新德里,参加同一次会议的不同部分,另外罗尔还将同一些立过战功的前线人员,一起参加国防部的公共宣传,主要是为了粉碎敌人的关于印度军队损失惨重的谣言。

  由于军衔过低,上尉无缘在飞机上与中将本人见面,他只是在靠后的机舱内,同北方司令部的一些参谋人员坐在了一起。他们很容易就谈起了2个钟头前,三叉戟中队的护航失败,以及中国空军的伏击造成了一架运输机的坠毁。罗尔对中将让特勤中队飞机冒险起飞的做法表示难以理解,因为斯利那加的制空权早就已经失去了。

  从地图上看,这次攻击与C130被巴基斯坦空军偷袭的空域,隔着不到300公里。种种迹象表明,如果敌人的空军如同打算从两边起飞,将克什米尔上空打通,他们是可以做到的,印度空军能够起飞的架次正在减少,这样整个克什米尔的制空权就会渐渐失去。

  作为一线作战人员,他们很了解局面的严重程度,于是谈话很快就变得消沉起来。梅内亚姆的司令部人员相信,敌人的地面攻势应该会在明年展开,因为最新的气象报告表明,印度北方地区,即将迎来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一次的寒潮,而敌人很难在这么严酷的气候中发起大规模进攻,冥冥之中可以认为是上天对印度的一次重大帮助,印度可以通过这段时间,训练出新的预备队。但是罗尔上尉的看法更悲观,他担心战事拖延对印度更加不利,因为中国人可以在这段时间内积累起更多的物质,而印度则无法扩充空军,只能被动地等待国际政治的变化。

  大约稍早的时间,林淮生乘坐一架大型运输机,经过曲折的航线,终于飞到了距离双方战线很近的萨戈达机场。太阳落山前,飞机在机场上盘旋了几圈,飞行员与地面进行了几次通话,确定如何在这么糟糕的跑道上降落。

  暂时,这里的跑道只有一段可以使用,而未修复的部分上弹坑累累,这是不久前印度远程火箭炮精确打击的成果。

  印度陆军锋芒最盛的时候,曾经将其龙卷风火箭炮部署到了杰纳布河的西岸,距离这里仅仅40公里,这些火力在无人机的引导下,准确袭击这里的跑道。当然他们更想要打击的目标,是胡萨布的巴基斯坦核设施,不过龙卷风的射程对于攻击那里还差了一点点。当然现在,随着后勤的不支,印度陆军早已经撤到了60公里外了。

  林淮生不是第一次在这样破破烂烂的前线机场降落,他可以看到跑道两侧停放着不少雷电战斗机,有一架空中的雷电甚至见缝插针,抢在他的运输机前面降落下去,这种泼辣作风,难免让他想起以前认识的那个老飞行员萨米,也不知道是不是他。这些新组建的部队,将是这次进攻力量的组成部分,当然还需要中国空军的加入。

  为了这次攻势的突然性,大部分的武器的运输都处于高度保密状态,有一些还采用了分解运输的办法,就是为了防止各国卫星从空中观察到坦克的公路运输和集结。徐景哲向林淮生交底,中巴两国已经在重兵防御的胡萨布,利用原来生产核材料的地下厂房,建立了卫星侦察不到的组装/停放场,已经积累起了一支小有规模的地面力量。不过这样的准备工作,不可能如同攻击阿萨姆那样做到百分之百的瞒天过海,一旦坦克集结到地面,敌人会很快察觉到,届时还会有硬碰硬的战斗。

  飞机勉强降落下来时,天色已经很暗,并开始下雪了。林淮生顶着寒风走下飞机,他的防寒服还是在阿萨姆时配发的,与附近军人身着的沙漠迷彩显得格格不入,他想,但愿不会有一名间谍躲在附近,否则多半能猜到他的来路。

  他匆匆钻进了一辆装甲车,在车队簇拥下,向胡萨布赶过去。很快他的一些老战友就会在胡萨布聚集起来,组成新的指挥集体。这些人中,包括一直留在巴基斯坦的周耀华,加上在阿萨姆战役中表现不错的一些年轻军官,有可能的话,他会将贺凡召集过来担任进攻箭头,但是上级对这项请求还没有答复。贺凡在阿萨姆指挥了一个连的山地坦克的作战,相当的成功,但是他曾经当着林淮生的面说过,指挥一个连,实在有些屈才,而山地坦克的火力也不够强悍;如果下一次战斗能够指挥一个装甲旅的50吨的坦克,就可以将白虎师歼灭几遍。林淮生当时与其他的人一样,对这样的大话有些反感,不过后来又一想,哪儿有当兵的不吹牛的,即使贺凡能够做到自我吹嘘的一半,也就是将斯潘加的主力歼灭一次,那也就足够了。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https://www.baishuzhai.cc/ibook/96/96486/5213323.html)


1秒记住百书斋:www.baishuzhai.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zha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