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斋 > 雷霆反击 > 第二百四五章

第二百四五章


  609无处可逃

  从东北展开的并排6架苏35中,至少有一半可以从侧面连续发现这一批次的2个目标,最远的探测距离甚至在100公里以上,可见从这些飞机的3点钟方向可以很容易地探测地被探测到,也许并不是闪电。

  随即猜测并证实,雷达识别为美制F15双机。根据指令,在这样远的距离上,苏35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跟踪,刘兆林甚至关闭了编队中3架战机的雷达,采取编队数据链共享方式协同。之所以如此,就是防止打草惊蛇,通过减少辐射源,以及控制雷达功率等方式,尽量不触动对手的警报。

  这样的做法当然是有一些依据的,由于这些自以为仍然保持隐形的飞机,时刻需要穿越对手的雷达网,所以它们的战场电子威胁分析设备,总是设定的比较“麻木”。这其实是中国方面利用自己的同类型飞机,进行演练对抗时,得到的一部分经验,不如此雷达告警器会因为各个方向的扫描而一直响个不停,反而无法起到关键提醒的作用。

  从2架F15se的路线看,刘兆林的这个判断应该是正确的,它们丝毫没有回头的意思,航线固然很曲折,但是都是为了应付地面的红旗9阵地上的雷达,以及刚刚返航的JF17型战机而变化的。

  刘兆林在回国接收苏35的同时,参与了几次有针对性的对抗,所以他并不是毫无经验,实际上他很清楚该如何下手。话说,眼前这些三代改的所谓隐身飞机,在前半球的隐身能力上,远远不如他曾经参与对抗的那一型国产隐形机,在国内的对抗中,雪豹—E雷达在预知方位的情况下,只有在40至70公里内,才可能发现目标,且无法连续跟踪;而且由由于是大功率搜索,对手可以在150公里外,就感知到苏35的存在,进而从而采取一些措施躲避。

  他决定偷偷从侧面撵上去,占据更加有优势的30至60°方位角,在那个角度上,这些沉默鹰的后半球,应该会暴露得更彻底;同时他还得腾出一两架飞机搜索海岸方向,提防那边可能出现的新的敌情,如果这些F15se是第2批次,那么不排除会有第3批次。

  事情正在变得越来越有利于刘兆林,如果那架E3预警机还在原来航线上,应该可以看到1、2架越过坚布尔的,比较接近的苏35;但是萨米虚张声势的攻击,还是起到了作用。目前这些美机还在茫然当中,这倒也不是这些美国飞行员缺乏警惕性,只是与隐形机配套的新战术赋予了飞行员新的要求:必须淡定地穿越敌方领空,不必要的动作,反而容易暴露。

  如同刘兆林所猜测的,过去几分钟,沉默鹰上的告警设备一直都在接受来自于四周空中,以及地面的各种电磁辐射,并且已经分辨出了不远处的红旗9阵地,但是与驾驶普通战斗机不同,美空军飞行员决定小心翼翼地从一侧溜过去(计算机将红旗9设定为主要威胁)。飞行员知道,地面或者空中的导弹锁定需要一套程序,这个过程总会有预兆,只要对方还没有使用全脉冲重复率频繁扫描的阶段,说明隐身还是有效的。当然即使发现,是否能锁定也是一个问题。F15se一般会有更从容的时间脱离,因为对手很难连续跟踪。

  东北方向出现了一个无法识别的辐射源,但是只是一晃就消失了,该死的预警机躲到坎大哈上空,暂时看不到那么深远的地方,但是猜测也许是在印度边境上执行作战任务的中国飞机转弯时发出的辐射,所以扫描并不持久。对于沉默鹰的飞行员而言,对于各种扫描,不能太大惊小怪,否则什么事都干不成。

  望楼预警机被逼退后,这些F15se仍然可以在显示器上看到向奎达返航的4架JF17战斗机,刚才它们最近的时候,其中一架差不多摸到了100公里内,雷达也几次也扫描到了沉默鹰,不过最终证明了,只是虚惊一场,美国的技术是可靠的。

  双机编队小心地在地面雷达构成的监视网内部穿行,垂直在显示器上,每一部被识别的敌方雷达,都根据其性能,显示出代表其基本探测范围的圆环区域;对于隐形战机而言,需要做的,只是小心避开它们,或者利用合适的角度从边缘穿越。总的来说,只要不失控,一切宛如闲庭信步。

  美军飞行员们还并不知道,现在能够挽救他们,已经不再是隐形能力,而是中国方面的决策层的最后决心。

  宋宁的空警2000虽然也是反隐身方案中的一个节点,但是由于他暂避到了中巴边境,以至于与那架逃跑的E3一样,无法发挥探测距离上的优势;当然现在他还得发挥空中指挥的作用,尽管存在一些数据链的兼容问题,但是必须指挥刘兆林的进攻。他已经通过卫星通讯向上级请示攻击。

  等待了约莫30秒,请示被否决了。上级要求他在不能使冲突升级的前提下,使用必要办法驱逐敌机。显然具体到战术上,只能是通过暴露自己,来逼退对手。

  他坐在指挥席上,苦笑着摇了摇头。上级自然不可能告知他理由,不过他估计,应该是2个月前,美海军在沿海地带掩护印度空军的行动中,吃了一点亏(这个必须怪萨米),这次新总统上台,想找回一点面子;这种规模的行动,实际上很难撼动中国军队在北方的攻势。既然他们暗着来,似乎还想保留外交上可控的余地。由于对印度战争正在最关键时刻,上面还是希望忍一时。

  就在这会儿,萨米的飞机正突然消失在了阿富汗与伊朗边境上,随即通讯也消失了。宋宁知道应该又是老头子故伎重演,想靠降低来高度躲避美国预警机,反正他已经自报的身份,撇清了关系,如今通讯也失去了,基本上他爱怎么闹就怎么闹吧。

  宋宁指令刘兆林继续保持跟踪,进行几次模拟攻击,必要的时刻,需要他们取代预警机进行语音引导。

  刘兆林当然有些不乐意,不过命令终归是命令,他知道最后会让巴基斯坦的雷电来进行反击,总不可能看着美机继续砸雷达站。

  萨米逼退美空军预警机后,驾机在西部群山中穿梭,他暂时失去了数据链支持,不过通过刚才的联络知道敌人是冲着苏莱曼山区的远程雷达去的,并且中国空军可能不会参战,他根据敌机位置,大致能判断出,该怎么出现在敌人后方,只要在最后一刻升高高度,就能恢复与通讯找到目标。

  2架沉默鹰渐渐接近目标,突然间目标雷达就关机乐,这显然不是敌人反击的前兆,但是似乎敌人有所警觉了。不过他们决定不放弃攻击;他们发射的不是反辐射导弹,而是联合直接攻击弹药,目标数据早就储存在JDAM弹药储存器中,只要通电初始化,就能投弹。

  总的来说,目标关机,对于打开弹仓时的威胁反而要小一些,能不能击中,需要全球鹰或者卫星来侦察。

  2架沉默鹰同时打开两侧弹仓,RCS陡然增加,这使得80公里外的刘兆林几乎看到了2架不隐身的飞机(他也不敢靠太近,生怕被的E3看到)。这样的情况几乎已经满足了R77导弹开火的全部条件,R77的导引头完全可以在20公里内捕捉到如此明显的目标。但是此刻还必须冷静,他得等着鬼头鬼脑的萨米冒出来,届时最好是萨米先动手,这样他可以在较远的距离上偷偷下手,而不被E3看见。

  即使战绩送人,也值得一搏。巴基斯坦的东部地区被印军占领后,形成了比以往更狭长的一条国土,要在这样狭长的地带腾挪闪转,还要不被看到,无论对于刘兆林还是美国飞行员而言,都是非常困难的。

  苏35编队中最靠南的一架,突然发现了新批次的敌机,刚才对手迎面飞来,他没有能够发现,但是对手在莫克兰山脉转弯后,才显露出马脚。看来美军制定航线也和你麻烦,需要同时提防巴中部以及伊朗东南的雷达,这个舞台对于隐形飞机而而言也足够局促,够险恶的。实际上如果不是巴陆军在南方丢失了一些关键高地,从而无法形成雷达网,美国飞机其实很难从海上飞进来。

  雷达无法识别新出现的目标,并且数量不详。看路线,也是从西而来。刘兆林怀疑是F35,因为情报表明本地区并没有以外的,其余的隐型飞机。

  随即第4批次目标从中部山区跃出,是萨米的雷电,他非常精确地向投弹后正在转弯的F15SE扑了过去,企图截断后路。

  “黑蜘蛛队长,你的航线需要修正到方位55,可以占据敌后半球有利方位角。”

  刘兆林通过电台喊话,他知道萨米要做什么,所以没有废话。

  “距离?”萨米回复道。

  “你在指示方位打开雷达,我保证你能看到他们。”

  萨米的这个动作,显然会被阿富汗的美军预警机看到了,所以可以预料,投弹转弯的沉默鹰必然会同步知道萨米的位置,所以老头子知道自己必须快,他倒不担心自己数量处于劣势,那些沉默鹰深入纵深地带,四周都是防空设施,他们应该深陷恐惧才对。至于中国空军是否作壁上观,他才不在乎。

  果然按照刘兆林的指示,雷达第一时间就看到了50公里外,急速转弯的2个目标,显然他们优先避让的不是萨米,而是东部的红旗9导弹。这使得萨米可以利用更加紧凑的转弯逼近对手,待敌人终于绕开地面雷达时,已经被萨米追到只有25公里了。F15双机开始迅猛地提速,企图甩掉对手。但是它们立即遭到了来自东部空中的强大的火控雷达连续照射,这是刘兆林故意而为之,他尽量将敌人向萨米的方向驱赶。

  敌机简单加速逃跑的方案果然被打断,在四面危急的情况下,美军飞行员当然能够做出一些简单的判断:避开东部未知的敌机,是首要的,而雷电战斗机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对手,根据情报,通常这些飞机都是由赶着投胎的巴基斯坦菜鸟在飞。

  两架F15se来自于美军第64“侵略者”中队,该中队在一般情况下承担假想敌模拟任务,由于近期的“假想敌”也研制出了隐形飞机,所以他们索性接收了一些原本提供给以色列的沉默鹰,作为模拟假想敌的战机,之所以选择这种飞机,主要是美空军高层认为,中国或者俄罗斯的隐形技术,刚刚起步,不至于强悍到F22水平,应该有更多的三代机特征。用四代机模拟有些小题大做。而美国也希望通过实战,来促使改型飞机打开国际市场,这是它们出现在这里的原因。

  在本次攻击中,这些沉默鹰在F35编队砸掉前沿远程雷达之后,进行比较稳妥的“第二波”打击,当然既然属于“鹰”一族,他们也一直保持着该系列战机,从未被击落过的荣誉。现在,他们撞到了萨米的枪口上。

  萨米的雷达从敌人5点钟方位紧紧咬住对手,对手在东面苏35的压迫下,只能减速侧转,他们的目的,大概是朝着海岸飞去,也许那里会有海军的咆哮者掩护。暂时,对手在战场情报上处于劣势,而在空战的位置态势上的劣势,更大一些。

  萨米紧紧盯住HUD,看着代表目标位置的虚拟的连线,他没有携带中距弹,因为他总觉得视距外打击,其实是在撞大运,而飞机挂的满满当当,其实并不适合真正的战斗。

  丢掉副油箱后,萨米将距离缩短到9公里,暂时还看不见云层上的目标。敌人仍然在以S型航线飞行,还在试图利用外形,避开那些地面防空系统的跟踪,其应变策略显得十分笨拙。显然他们已经无法按照事先制定的,以良好角度应对地面雷达的路线脱离,但是鉴于战术思想以及训练的桎梏,即使在险象环生的境地,飞行员仍然在想用一些投机取巧的办法来应对,他们唯一不愿意认真应对的,是后防逼近的雷电战机。

  610新式样的攻防

  萨米的雷电突然从云海中冒出来,如同一只潜伏水下的鲨鱼决定出击,他第一时间就用肉眼看到了黑色的敌机。电台里,宋宁不停地警告他F35正在靠近,距离还有200公里,不过也始终没有要求他放弃攻击。

  没有一架敌机敢于掉过头来迎战,也许他们害怕打开弹仓会被地面导弹发现,或者因为不能掌握本地区空情,总之他们失去了最后的短兵相接,以多打少的机会。

  萨米的雷达锁定了全部2个目标,对手试图摆脱雷达,但是其动作不够剧烈;水平面上的机动性,似乎平常无奇,也许是偏隐身与对地攻击需求,使得其气动外形不如早期的鹰式那么长于空战。当然无外挂点的流畅外形,应该会使得敌机的加速加分,显然他们也正有此意,打算比拼直线加速。

  jf17积攒到了接近1.3的极速,暂时占据速度上的优势,但是对手在最后一个转弯后也开始加力,其速度正在迅速增加,很快就超越音速。

  萨米再次俯冲,包吃住速度上的小幅优势,但是空速表停留在1.4上几乎不动了。不多他俯冲的意图并非完全为了加速,他必须趁着敌人停乱动一心加速的当口,躲进敌人看不到的下方死角内,一般而言,他总是尽量选择从6点钟下方开火,这样敌人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不容易看到导弹的冷凝尾迹。当然如果敌机善于观察,他们可以选择压坡侧转,或者做滚筒动作坐观察后方,但是这样势必破坏其加速。一切点滴的算计,都是为了更快达成导弹发射的条件。

  “我听说F15从来没有被击落过?”萨米按下发射按钮前说道。当然他很愿意相信事实确实如此,尽管他的很多战友在中东当过雇佣兵,曾经带回过一些关于以色列F15曾经在叙利亚被击落过的消息,现在他选择无视。

  2枚PL8导弹脱离发射架,直奔最后一架敌机而去。

  发射完毕后,他立即放弃加速,继续这么消耗燃油,就无法应对接下来的战斗了。这次开火在尾追攻击的极限距离发起,这样的距离通常用来对付机动性较差的飞机,能否击中确实有些玄,不过这也是他能够把握到的最好的时间窗口了。

  由于发射时初速极大,导弹射程相应增加些,但是敌机的加速确实显得异常的轻松,显然大大超越苏30MKI或者他曾经交过手的超级大黄蜂,这确实在萨米的经验之外。当然他也不贪心,他并不想击落所有的2架敌机。

  现在,这架雷电只携带了2枚导弹和少于一半的机内燃油,差不多到了萨米最喜欢的“高机动”状态。他看着上空紧追目标的导弹,悄悄降下高度,仍然是为了避开西部E3的视野。现在还不是立即返航的时候,他还得进行一次偷袭,或者说进行一次极限挑战。目标是那架在19500米高空招摇过世,俯瞰地面的全球鹰。实际上,从早上起,它一直就在莫克兰山脉北麓上空飞行,那里属于分离主义游击队的地盘,应该没什么好看的,也许承担着本次攻击的通讯中继或者电子侦察任务。总之如同美国在本次战争扮演的角色一样,这架无人机假装成一个与世无争的局外人,在萨米眼皮上面晃来晃去,这实在让他受不了。

  落在后方的沉默鹰在加速的同时发射了大量雷达箔条,但是没有同步发射红外干扰弹,这是后座的武器制导员提出的要求,他希望先看清后方情况再选择进一步处置,如果发射太多红外干扰弹,容易使得整片天空充满遮挡视线的烟雾。

  双垂尾的沉默鹰向后的视野不如F16那么好,必须作出一个翻滚动作,才能避开遮挡死角,同时避免过度的减速;飞机翻转过来后,后座的家伙看清了导弹,已经很近了。

  飞行员在1.5马赫的高速下,做出超越手册的大过载的转弯,同时发射干扰弹,但是PL8的导引头,具备识别一般红外干扰的能力,至于过载,它绝对不可能输给任何有人架势的战斗机。

  导弹凌空爆炸产生的破片击毁了方向舵以及倾泻的尾翼,飞机失控前,两名飞行员从后半截燃烧的战机中弹射出来,他们在空中翻腾,等待降落伞打开,这期间,他们看着战机在黑烟的裹挟下掉落下去。

  接下来会遭遇什么情况,谁也不知道,这里是巴基斯坦与印度交战区,目前俾路支的游击队大部分在接受美国援助,但是也有一些受到极端宗教主义势力控制,他们不喜欢美国人。

  刘兆林的战机紧盯130公里外的疑似f35,屏幕上的目标不是很连贯,显然雷达无法完整捕捉到它们,而敌机的数量从1架变成了3架,然后又变成了1架,显然雪豹雷达确实能看得很远,但是看不太清楚。

  敌机好像稍微调整了航向,突然就消失在了雷达屏幕上,之前敌机群的动作一直不连续,而无法判断其如何转向,转向了哪里。从逻辑上讲,可以认为是敌机退却,脱离了雷达,但是敌机掉头的动作,应该会使得后方的后半球变得更清楚才对。另一个更大的可能性是,它们向这边过来了。

  想到这里,刘兆林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表面上自己还有数量上的优势,但是这只是雷达看见的部分。就在刚才长达45秒的雷达接触过程中,他充分领教了对手的优势,敌机编队完全没有随着距离变小而变得清晰,实际上在双方距离从150公里接近到110公里期间,敌机非但没有在雷达照射下暴露更多,反而是一直维持看不清的状态(仅仅可以测距),直至最后,竟然彻底消失了。它们会在什么时候再冒出来,确实是一个谜。

  “毒蛇,我看不到敌人了。他们可能是朝着这边过来了,地面有没有发现敌情?”

  “地面没有发现敌情,敌人突然从沿海加强了区域外干扰。”宋宁回答道,“我建议你的编队关掉雷达。”他接着补充道。

  “什么?”刘兆林难免错愕,雪豹—E相控阵雷达,是他的少数优势,为什么放弃?

  “免得他们顺着你的雷达波束找到你。退出战场,向东转移,必要时穿越印军阵地,尽量尽量避免E3的视野,海上敌情不详,也要提防。”

  “调头是不是太被动?我留在后面周旋?”

  “不必,如果他们开机扫描,再做判断。”

  “明白。你也小心些,他们可能冲着你来。”

  “谅他们没这个胆。”

  经过一系列失当和惊慌后,宋宁多少有些恢复,现在已经有大量的地面飞机起飞,加入护航,他说话也开始硬气起来;当然首先是第一回合较量,萨米给他长了脸,其次经过一番试探后发现,雷达对这些飞机的发现距离,其实还是可以接受的(他不必像刘兆林那样,考虑连续锁定目标的问题,所以感受不同)。

  宋宁下令从奎达起飞的3架雷电飞机紧贴边界与美机对峙,以往的情况下,中巴两国空军对这架喜欢偷窥的美机并不怎么管,因为它其实看不到战区,不过这会儿宋宁下令战机起飞后,全程用雷达将其锁定。他知道这架预警机的指挥官应该是个怂货,是可以吓唬跑的,没有它的助力,所谓的隐形机空战,好像是很难打起来的。

  刘兆林按照宋宁的策略关掉雷达,编队向东北撤退。他可以选择充分发挥雪豹雷达的潜力,通过调整功率和脉冲重复率来迎头找到目标,这样总会在某个时间看到目标,然后形成攻击条件,但是这样做确实不够稳妥。即使敌机打开弹仓时会暴露,但是火控雷达能否在与对手保持同等距离上的截获,并且始终不丢失目标,是个问题,这些都是先决的发射条件。苏35完全没有隐身能力,迎面对碰吃着大亏。

  宋宁的策略看似很怂,但是却不蠢,可以通过避让,使得对手通过隐形积累起来的优势丧失,现在,双方同时恢复到了睁眼瞎的平等状态,考虑到纵深地带的地面雷达优势还在中国测,其实并不吃亏。

  战场的另一侧,萨米再次爬升,准备发起最后的挑战,他平常的作战很少超过10000米,现在要冲击的是19000米。

  单发的JF17战机,当然并不适于高空作战,虽然他个人,对通过一次强势的加速冲击,使得飞机按照惯性跃升到超越手册升限有信心,如果方案可行,差不多会有几秒钟的窗口,可以使得发射的导弹够到目标,但是在这样的高度上导弹是否能够在很勉强的起始姿态和初速下,通过舵效调整姿态,飞向目标,他也不知道。当然,另一个风险在于发动机可能停车,不过他不太去想这些事。

  首先是E3预警机看到了这架雷电又出来表演,目标是没有深入过多的高空无人机,然后海边的海军预警机也发现了这样的威胁。他们现在唯一能做的,是操控这种飞机慢吞吞地转弯,向海边避让,同时祈祷对手攻击失败。

  在制定攻击计划时,全球鹰首先考虑的威胁是地面导弹,其次才是空军飞机,由于它执行的任务并不需要发射武器,所以在政治上也多了一层保护伞,在很多次试探后,美方确认,中国方面对这种程度的挑衅是过度反应,所以它的活动范围,越来越靠近北方。当然制定任务的军官,并没有想过,会有一个不受制约的疯子,来挑破这层默契,只是为了收集他还没有的战果。

  同一时间,刘兆林的编队还来不及按照指令向东北收拢队形,落在他巨大队形的最南面的一架战机,突然被来自后方的敌机雷达锁定。

  飞行员不知道敌机如何能够找到自己,也许海上的鹰眼预警机提供了目标指示,之前刘兆林为了增加搜索范围,排列出了巨大的如墙般的队形,这样的队形确实无法在巴基斯坦狭长的国土上施展开,实际上无论怎么躲闪,总会有一部分被海上或者印度侧的雷达看到。但是中国空军对印度方向的地面雷达心中有底,对海上的大部分情况,却始终不清楚。

  在不清楚追踪者距离的情况下,刘兆林指示这架苏35加速摆脱,同时打开尾椎内的后视雷达,‘吓唬’一下敌人。中国空军对可能隐形作战,并不是完全没有对应计划,这也是苏35来到这里的一个原因(并不是编队中的每架苏35都有这种比较鸡肋的‘后视雷达’)。

  这架苏35始终无法摆脱对方雷达,这期间后视雷达非常短促地捕捉到了一个连续的雷达信号,也许是敌机开火的刹那形成的反射,距离在35大约30公里,随即信号消失了,留在屏幕上的,是2枚飞向自己的导弹。

  苏35在尾椎内安装了特殊的后视雷达,除了监视后方还可以进行火控,大部分飞行员对这种没有经过实践的新东西迟保留意见,认为充其量是一个配重,而萨米这样的人,对于这种可能颠覆传统空战的东西,更是嗤之以鼻。但是有的时候,新技术尽管显得脱离实际,但是设计师从纸面上计算得到的经验,与飞行员的直觉一样,自有其价值。中国空军在研究隐身作战时,认为隐身飞机利用其特性,偷偷抢占小方位角发起攻击的可能性最具威胁,所以这种雷达也许具有用途,于是在进口的苏35中,部分选装后视雷达(其余苏35为配重和电子设备),以确保在编队中,有一架能看到后面。

  通过这部雷达,飞行员一直可以发现紧追而来的2枚导弹,这使得他比其他飞行员在面临威胁时,能更加的冷静,当然那个急速跳动着减小的距离数字,仍然使得他的肾上腺素急速地分泌。他的手死死推在节流阀上,他也不知道凭借苏35强劲的动力,是否可以逃脱。

  如同国内模拟时的情形类似,敌机的攻击在无法预测的时机展开,但是可以猜到发起攻击的位置(6点钟)。它在潜伏状态下突然开机,动作很快,而且与打开弹仓的动作十分连贯,没有拖泥带水,随后雷达迅速关机以及弹仓关闭,使得电磁辐射以及机体反射一起消失了,整架飞机再次消失无影。这次攻击唯一的瑕疵在于发射导弹所选择的距离,是在后方35公里左右,对于导弹的主动雷达而言,这个距离能够确保发现目标,做到发射后不管;但是这个发射距离仍然有些远,对于中距导弹从后半球攻击来说,射程十分勉强。或许,美国飞行员原本只是想进行一次偷袭,目标本应该在适当的反应中,被导弹击中,谁又会想到,目标会突然打开一部向后看的雷达看清形势?作为隐形机作战的铁则,保持隐蔽始终是第一位的,这一原则禁止隐形机太过靠近目标,以防附近的敌机飞行员用肉眼或者红外传感器发现行踪。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https://www.baishuzhai.cc/ibook/96/96486/5213352.html)


1秒记住百书斋:www.baishuzhai.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zha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