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斋 > 雷霆反击 > 第二百八六章

第二百八六章


  694雨中急进

  2枚导弹相隔20秒发射,林淮生第一时间得到发射信息,他就抱着手站在原地,等着预警机的消息,在导弹越过抛物线高点,向下落去的那一刻,他突然觉得敌人大概不会反击了,但是5秒钟后,快预警机看到了敌人的2枚导弹升空,显然敌人的反导系统有能力全程监视,并快速反应,但是反导能力仅限于末端。

  预警机看到了东风导弹与敌人升空的导弹的轨迹交汇,随后分解成了大量的碎片,预警机的雷达精度无法确认升空的那2枚爱国者是否为动能战斗部,这是判断敌人发射的到底是爱国者3型还是2型的一个标准,但是指挥部已经有人从碎片坠落的轨迹初步判断,是撞上了一颗直接命中的动能弹,也就是说美国人很可能还部署了一套爱国者3型导弹,不过无论如何,林淮生都有应对之策,今天他只是练练手罢了。

  隔了20秒,第二枚东风导弹,再入大气层后杀向目标,这枚导弹的速度一路提升到了10马赫,弹道与之前一枚几乎一模一样,不过它承载了林淮生的巨大希望,因为这枚导弹携带了专门克制对手末端反导系统的集束战斗部。

  阿格拉基地的美军相控阵雷达,一直跟踪着第二个目标并等待开火时机,它们要面对的这些战术导弹虽然速度巨大,不过弹道却是可以计算的,这是速度校对较慢的反导系统能够成功拦截的一个重要原因。

  指挥反击的美军少校,紧盯着眼前屏幕,他旁边的战斗岗位上也座着2名美国军人,他们作为第一批军事顾问来到了印度,本来的任务是训练印度士兵掌握这些美制武器,但是今天必须亲自上阵;此时,实习的2名印度人站在稍后的地方,紧张地看着这次实战对抗,这使得指挥车内有限的空间显得更加局促起来。

  指挥车停在机场旁的一座地下机堡内,机堡顶上有一层厚重的钢筋混凝土防护。阿格拉是印度建设的最好的军用机场,这样的堡垒可以经受250公斤航空炸弹直接命中,但是肯定防不住10马赫砸下来的战术导弹。

  从计算得到的对手弹道看,这2枚东风11或者东风16导弹,就是冲着爱国者阵地来的,第一枚如果不被摧毁,它可能已经击中了西面1号阵地行的一片假目标了,但是第二枚是冲着3号阵地的真目标来的,显然中国人不是很在与成本。

  本次战争中,已经统计到了中国人发射了超过900枚各种地对地导弹和不计其数的空对地导弹,其中有大约有50枚为弹道导弹,中国指挥部将这种昂贵的武器当做快捷的炸弹邮差,直接袭击那些需要优先解决的目标,其中最成功的一次攻击,击毁了躲藏在加尔各答以南内河航道上的印度航母维克拉马蒂亚号。

  少校顶着雷达屏幕,看着也已经升空的2枚导弹直奔目标而去,不出意外,几秒钟内,对阵地的威胁将通过一次直接碰撞接触,动能弹弹头需要更加精确的制导能力,也可以更加彻底而不留隐患地消灭目标。

  最后时刻,雷达上的目标突然发生了变化,它分解开来,变成了数个小目标,一名惊愕的士官转过头来看着自己的长官,他从来没有做好思想准备,面对这样的变化。

  2枚爱国者中的一枚,击中了其中一个弹头,另一枚好像无法做出取舍,错过了所有的目标。

  “全都趴下。”

  指挥官大叫一声,随后率先钻到座椅下面,其他人各自躺倒。连续的爆炸声,或远或近,在一秒钟内响起,但是没有击中机堡。林淮生这次只发射了一枚导弹,目的在与测试敌人的反应以及导弹反导的能力,具体这些子弹头的散布情况,他暂时无法获知,必须等到天亮以后才能通过光学侦察卫星得到,他的参谋部将分析集束战斗部的效能,重新制定打击爱国者阵地的计划。

  美军指挥官爬起来,发现所有的3部雷达显示器都不显示了,他从指挥车里跑出来,跑出机堡时,一阵热浪扑面而来,眼前已经成为了一片火焰,分散的弹头落在了大约500平方米的区域内,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覆盖面积。可以看到,大量的卡车和堆放的物资被摧毁,附近的树林正在熊熊燃烧。

  索性人员伤亡很小,少校很快收集到了各种报告,结论为分散部署的阵地,只受到了中等程度的毁伤,但是一辆发射车被摧毁,这还不是主要的,距离发射阵地相当遥远的制导雷达几乎完好无损地躲过了这次劫难,但是只有一块巴掌大弹片,打中了圆形的雷达主阵面,至今还插在上面,这件导致这部雷达长时间的报废。

  显然集束式弹头的散部非常之大,这种必然会牺牲一些精度,但是对于爱国者导弹而言,显然出现了一个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

  美军上校初到印度时,对于印度S300导弹总是将很大一部分时间,浪费在道路上来回的转移,他对印度人用这种方式来躲避空中打击十分的鄙夷,在他看来,防空导弹是用来直面敌人各种空中武器的,而不是逃避的;但是在经历了这次攻击之后,美军指挥官也意识到,即使是自己,也不能长时间地停留在一个地方,当中国卫星从头顶经过太多次,发现自己的阵地没有动弹的话,危险就会滋长起来。他据顶将这一挫折立即向奥古旦少将进行报告,即使距离战线300公里的阿格拉基地,仍然在敌人有效打击范围内。

  时间已过子夜,贺凡的坦克继续在大片的平原上疾驰,坦克的夜间行进,非常依赖训练水平以及侧地导航技术,这也是他用来拉开与敌人差距的方式。

  通常而言,技巧生疏的部队在夜里更容易露馅,甚至完全无法行动,而贺凡的部队,可以在不使用照明的情况下,在事先规划好的路线上以较快的速度前进。在夜里,他收集情报的主要途径只剩下了无人机。无人机可以通过红外手段发现敌人的车队,但是由于飞不太高,视野有限,并且印度人在这一带部署了不少防空武器,每一架无人机的平均生存时间都不长。他的侦察营无人机分队,每隔一段时间,就从导轨上发射一架无人机,而空中的无人机几乎不回收,它们飞行到燃料耗尽后,自行掉落在地面上。贺凡对M1A1坦克的担心,使得他毫不吝惜地使用无人机。

  红旗17防空导弹车,是中国军队少数可以在夜间跟随机械化部队行动的防空导弹,在贺凡的进攻队列中,这些武器没有固定位置,他们游移在四周,通常至少有一辆使用战场监视雷达环视四周,为附近的同类型战车和4联25毫米自行高射炮指示目标,阿帕奇编队被痛揍以后,印度人还没有派出其他的空中武器靠近。

  盘旋在空中的无人机拍摄到一列灯火通明的纵队,正自东向西向自己这边插过来,这支部队各种战车混杂,但是没有坦克。贺凡不希望与之纠缠,不过发现的有些晚了,且敌人行进势头正猛,显然很难避开。他下令榴弹炮连,按照无人机的指示向这支部队开火,看看能不能打乱敌人前进节奏。原则上,他不能过度使用火力,以免敌人提前判断出本次战役的企图以及战役规模,但是时间是第一位的,他不想因此多绕一些路程,而浪费时间。

  炮兵营的4门155毫米榴弹炮,立即从行军队列中脱离,一分钟内,就按照侧地数据以及无人机发现的敌人集群位置,展开一轮急促射击。

  炮弹随即在印度第69步兵旅的队形中开花,这支从未参加过战斗的印度军队是帕斯阿德派来拦截不明敌人的,一经炮击立即乱作一团。贺凡看到了右侧的炮火,他下令侦察营将炮口转向3点钟,然后从敌人前锋前面不到1公里的地区快速通过,并不做停留。后续赶到的坦克1营,也将沿着这条路线前进,如果有可能的话,也将避开不必要的战斗。

  阿格拉通向新德里的直接道路,有一条铁路和2条公路,他必须在天亮前,将其全部截断,虽然还来不及完成包围新德里的任务,但是至少可以切断敌人的主要援兵的支援。他希望空军对敌人防空导弹的压制能够有效,届时他需要大量的直升机对前锋进行补充,考虑到一夜间弹药几乎没有消耗,他可以将补充规模压缩到最小。不过直升机必须飞跃敌人导弹覆盖的地区,这将是计划中的一个重大的变数,如果垂直补给的计划无法实现,他将被迫停在那里,等待从延伸的地面补给线运来燃油,这会使得他的这次奇袭的速度拖慢,并且美国卫星在白天,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停在路边的集群,并计算出数量。

  凌晨2点天际边电电闪雷鸣,随即开始下雨,贺凡已经将身后的炮声甩得远远的,继续一骑绝尘,领先计划大约2小时快速挺进。不过他已经从指挥车换到一辆坦克上,尽管无人机始终没有发现前方新的威胁,但是他不敢相信好运气会一直维持下去,他判断应该还有一些M1A1就停留在在铁路沿线的某些地方。雨天将使得坦克发动机的红外特征变得不那么明显,对于无人机侦察优势明显的中国军队而言,这不是什么好消息。总部姗姗来迟的情报表明,美国提供的各种技术装备背后,不乏美军顾问的存在,现在还搞不清,这些人会不会直接参与地面战争。

  雨越下越大,战役前的气象侦察预测降雨概率为百分之五十,几乎没有指导意义,贺凡只将其视为一般的变数,但是M1A1的出现则成为了另一个变数。

  他知道使用燃气轮机的坦克,很可能会借助瓢泼大雨的背景噪声,在100米内隐藏住自己的发动机声音,而99式坦克的柴油发动机声音太大,不可能藏得住自己,这使得他越发担心起来,他祈祷在天亮前的最后几个钟头内,不要碰上什么不该碰上的东西。

  帕斯阿德的指挥部内,奥古旦准将已经通过卫星通讯,向上级请求,直接由美军顾问领导坦克部队展开行动。他希望在敌人可能的行进路线上,进行必要的拦截,因为训练不充分的印度部队,无法在夜间展开行动。他出发赶到这里之前,美国军人只被允许在比较远离前线的单位(比如爱国者导弹部队)里直接参与战争,但是他深知自己此行是来扭转战局,而非墨守成规。

  准将知道一名叫做威廉傅奇塔的日裔美军上尉,正负责一支坦克部队的训练和交接工作,此时藤田上尉和他的大约2个连的坦克,出现在了关键位置上,如果他立即接管指挥,或许有可能挽回局面,刚刚完成训练的印度美械部队,也正在从阿格拉赶来的路上,而帕斯阿德并不反对美军接管一支印度部队,印度人从上到下,都乐得美军参与进来。

  奥古旦在通讯中,还直陈了他对帕斯阿德指挥不利的疑惑,到目前为止,帕斯阿德所有拦截敌人先头部队的尝试都失败了,他甚至至今还不知道敌人的位置和规模,只能判断他们沿着铁路在前进,并且速度很快。

  所以准将判断,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藤田上尉去撞撞大运,藤田的部队由34辆坦克组成,原本是一支极为强大的力量,不过先期通过铁路运输的15辆坦克,莫名其妙地损失掉了,现在还剩下不到20辆。另外还有一些布莱德利步兵战车正在赶来,如果这支精兵能够拦住敌人,天亮后,将对冒进的敌人形成四面夹击的形势,至少将战斗可以打成僵局,这样敌人的战役企图就会破灭。

  藤田已经看到了北方的炮击,随后接到了卫星传输的命令。命令告知,原计划在锡亚纳接手的印度军官,目前已经失去了联络,目前敌人就在北方不远的某个地方,他必须立即接管部队,并投入作战。从阿格拉机场起飞的捕食者无人机,将对战场进行侦察,并进行必要的火力支援。命令强调,他可能遭遇到中国军队最老练的坦克战军官,所以务必十分小心应付。

  小镇库尔贾的美军上尉,硬着头皮接手了这支刚刚完成了半分之七十训练进度的部队,他本人虽然训练有素,但是也完全没有做好参加实战的心里准备,上尉曾经在伊拉克,进行过2次作战部署,期间挨过40火箭筒和路边炸弹,所有的经验也仅此而已。他立即着手将4名协助自己的美军少尉,分派到四辆排长车上,然后冒雨向着指定区域前进。

  695雨中遭遇

  695

  早上4点,15辆M1A1坦克靠近了铁路边的一座村落,有一个印度指挥官指挥的排在路上迷失了方向,并且失去了联络。雨下的越来越大,美军上尉还从未在这样恶劣的天气情况下投入过战斗,他本人拥有丰富的车上经验,不过经历过的大部分部署环境都是荒漠地带,这是美军过去几十年将坦克投入作战的主要地区,在这样土质比较松软,气候、地貌复杂地区,他倒是没有太多经验,尤其还是夜晚。

  雨天势必弥合双方热像仪的差距,藤田上尉知道,这对美军不利,这批坦克作为提供给印度的第一批重型地面武器,优先更新的热像仪,较之中国军队的领先一代。

  他在电台里确认其余14辆车呈2列纵队紧跟着自己。然后他打开顶盖,钻出坦克,观察四周。按照他的估计,如果真有一支中国装甲部队沿着铁路急进,这会儿应该就在鼻子底下了,他不能继续快速推进,必须进行必要防御,设防先发现敌人。

  天边闪电连续不断,有一瞬间,他看到了几辆类似步兵战车轮廓体一晃,雷电消失后就不见了,好像隐藏到了小村落后面。村落西侧没有公路,但是有大片犁平且连续的甘蔗地,开垦过的农田,是机械化部队避开公路后,比较适合的行军路线。

  上尉感觉到了心跳了嗓子眼,他命令全体怠速,炮口指向9点至10点钟,然后他开始呼叫上级要求空中掩护,这是美军作战铁打的步骤。

  作为资深的坦克指挥官,他倒是深谙夜间作战的精髓,他有很多美军历代总结的书面战例可以引用,夜间如能先敌发现,则可以从侧面或者后面出击痛揍对方,无需两翼包抄,那样容易造成误伤。实战中,对方的反应会比白天慢得多。如果能将兵力在最短时间内展开,那么15门120毫米主炮,可以在1分钟内歼灭几个连的敌人。他预计敌人的先遣部队未必会有很多坦克,可能主要有轮式战车或者步兵战车构成,但是结论还需要侦察后才能下。

  如果他带着几辆M3骑兵战车,也可以交给他们去先行侦察,并获取必要的信息,主战坦克必须留在较为后方的位置,而非贸然进攻。不过他无法从数据链上获得从后方赶来的步兵战车群的位置,照理一个小时前,就应该会和了。

  他在阿格拉时,听到过一些关于印度军队中的避战行为的传言,传闻印度部队会故意破坏通讯设备,以消极地抗拒上级命令;另有一些传言是关于左翼分子的,说这些人暗藏在军队中,随时准备暗杀高种姓的军官。他希望这些只是慌腔走板的传闻。至少,他的车组里的3名印度坦克手,看上去还是可靠的,表现得顺从而且能说英语,他们曾经在印度装甲部队服役,唯一的问题是不够自信。炮手说,他曾经在500米距离上两次击中中国99式坦克,但是都没有击穿,随后中国坦克从容地调转炮口击毁了他的T72B,他是原来车组中,唯一安然无恙的,当他在阿格拉看到巨大的m1后,曾经恢复了部分自信,但是交谈中,仍然不时提及中国坦克,显然心中的阴影无法驱散。

  很快阿格拉基地回复上尉,2架捕食者正在靠近,但是它们必须避开低空积雨云飞行,这使得侦察效能非常不理想。

  与中东的经验不同,印度在冬春季也非常多雨,而且低气压造成了云底高度很低,通常不超过1500米,这将严重限制无人机的使用,并且强烈的电闪雷鸣对通讯干扰也是一个问题。

  上尉无法继续多等下去,他提醒自己,这样的时刻必须表现得像一个真正的领导者,他下令自己所在的排,低速前行,从东面靠近村落,他的坦克走在了最前方。

  燃气轮机在怠速状态下同样飞速消耗燃料,索性它最大的优点是行动时没有太大的声响,肯定比中共的坦克或者步兵战车发动机要轻得多。

  坦克前进了150米,已经靠近了村落东部的低矮房屋,他再次钻出坦克。

  透过雨声,可以听到了隆隆的柴油发动机轰鸣声,然后是有人大声说话的声音,他甚至能听懂这是用中文在发布前进的口令。房屋后面的机械碰撞声骤然变响,这是装甲集群短暂怠速后再次启动的声音,期间还夹杂着摩托车的声音。从动静判断敌人的规模非常大,肯定大于一个连,而最近的几辆就在距离自己不到150米的地方。

  他正狐疑,一道粗大的火光突然从前方升起,极速飞向空中,转眼钻进了臃肿厚重的云层里。这显然是冲着捕食者去的,看来敌人还带着防空战车,是非常完备的突击部队,他之前对敌人的规模判断显然还嫌小。

  上尉开始动摇了,是不是带着15个训练不足的车组就这么冲过去?教科书告诉他,夜间突击,他可以赚到至少4次射击,然后敌人可能从错愕中开始反击,而M1A1的装甲总是很可靠的。

  他回到坦克内部,可以看到一架捕食者的通讯中断了。此刻他的炮手,印度人门萨托正跪在火炮口中念念有词,显然实在祈祷,然后他站起身,不断地亲吻火炮后方配重。藤田上尉心中七上八下,心想,靠这样的家伙能打仗吗?

  村落中的中国突击部队,出于了整支部队的最前方,他们在这里稍作停顿,等待通讯恢复,雷暴天气同样对中国的侦察无人机以及其他通讯产生了坏的影响,不过更重要的是,指挥官必须按照计划,在这里与潜入附近的巴基斯坦间谍会面,获得铁路沿线一些兵站最近3小时的兵力部署情报,以决定如何绕过去。

  这支部队由包括4辆坦克在内的50辆各种战车,刚才随行的红旗9防空战车还击落了一架无人机。在他们后方,一个机步连和一个坦克连正在赶来。由于估计耽误的时间不会长,且大雨倾盆,部队没有派出警戒部队到四周监视,甚至没有让步兵下车。

  2名巴伞兵部队成员骑着摩托车赶来的,穿着老百姓衣服的,他们爬在一辆步兵战车上,冒雨为指挥官在一张塑料地图上指指点点。他们说在天黑前,在前方1公里的交通枢纽库尔贾出现了敌人坦克,现在已经不见了。

  中国连长询问了是什么型号,对方说是M1A1坦克,连长决定向上级汇报这一重要情况,请求贺凡的指示。他身后2公里有一个坦克连,其后还有指挥部的另一个坦克连,再往后有完整的3个坦克营,如果能绕过去,实在没必要和敌人坦克硬拼。

  连长正要盖上舱盖,突然听到了奇怪的声音,这是坦克轮轴或者履带在雨天特有的吱呀乱响,但是没听到发动机冲程的撞击声,随后是摧枯拉朽的房屋倒塌响声。

  “有敌情。”中国连长大喊一声,钻进炮塔,将舱盖关上。

  两名巴伞兵跳下战车,向摩托车跑去。

  转眼间,侧面一幢砖房轰然倒下,闪电光芒的映衬下,一辆巨大、苍白的坦克出现在了一侧。坦克炮口转向最近的一辆步兵战车,对峙了一会儿,然后开炮,将步兵战车摧毁。

  坦克内的印度装填手迅速地开始装填炮弹,此时外面的机关炮开始打响,中国军队的反应,远较美军教课书上根据第2次中东战争中的战例编写的教案要快得多。

  小口径炮弹接连击中坦克装甲,发出可怕的响声,藤田上尉转动周视镜,指示炮手向指定的一辆巨大的坦克轮廓开火,但是他感觉到了炮塔在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印度炮手有些惊慌失措,他没有注意大片目镜上闪烁的指示标志,自顾自向那辆朝自己发射30毫米炮弹的战车转过去,而M1A1坦克未升级的火控并不允许车长超越指挥。

  装填手呐喊着将炮弹推进炮膛,那边炮手等不及抢先开火,炮弹擦着目标的上方错过,更糟糕的是,印度装填手非常不规范地用双手推弹时站立的位置,以及迟钝的反应,使得他没有避开强大的后座,直接被后坐力庄倒在地,人事不省。

  藤田这才意识到,后方的另外3个排没有跟上来,他大喊着向敌人坦克开火,但是昏了头的印度车组们,完全充耳不闻,他们的反应如出一辙,都向着最近的目标开火。一时间,坦克摧毁了3辆各型战车。一辆95式高射炮车从侧面开出,从50米距离外,对着M1A1巨大的侧面投影猛烈平射。

  4道密集的火舌喷射向敌人坦克,弹药撞击装甲后四处飞溅,形成了飞蝗般可怕火网,照亮了整个村落中央,犹如烟火一般。

  M1坦克开始转动炮塔,似乎这些曳光穿甲弹根本无法伤及它的分毫。座圈被击中大约10次后,巨大的炮塔终于卡住,随即坦克从内部燃烧起来,巨响中,炮塔飞上了天,与T72没有太大两样。

  藤田上尉大喊着倒车,他发现除了3辆美军指挥的排长车,其余的坦克没有跟上来,印度人大概是在火光中看到了中国军队的规模,他们选择了停留原地。

  这次遭遇战,他是如此地占据优势,但是部队却是如此不堪用。他现在必须盯着战场,无法兼任装填手,这使得他不得不下决心暂时后退,免得吃亏。退却过程中,他的正面被步兵战车低膛压的100毫米火炮在非常近的距离上击中一次,索性没有击穿。

  中国99式坦克与M1坦克只隔着不到100米,但是中间堆砌着接近10辆战车残骸,双方都无法获得良好的射击角度,于是都选择了向后方变大边撤。

  一名中国坦克车长,看到了最后一辆M1A1倒退到了房屋后面,他下令战车继续前行,寻找射界,同时心中暗自计算敌人倒车的行进的速度,每一次闪电闪烁时,他都可以看到低矮房屋上方移动的敌人炮塔天线,这使得他可以不断地修正敌人位置。当绕过正面最后的残骸遮挡时,炮手对着房屋开了一炮。穿甲弹利索地钻过墙体,只留下一个小洞,他没有时间去看一眼集中与否,匆匆退出战斗。

  在旷野中,步兵战车的反坦克导弹可以充分发挥作用,所以指挥官选择后退,当然贺凡的指挥部以及2个坦克连20余辆坦克正在迅速赶过来,拖延下去显然对中国军队有利。

  一架中国无人机钻破云层,勇猛地飞向交战区域,它在200米空中飞过,地面的火光映衬下,贺凡可以清楚地看到刚才交火的战区,只不过外面每次电闪雷鸣都会引起画面扭曲。

  显然在顺利突击了将近60公里后,他终于撞上了一个比较像样的对手,他可以看到战场上留下了8辆步兵战车以及一辆红旗17的残骸,敌人的损失是2辆M1A1坦克。自从在阿萨姆第一次投入作战以来,这是他吃的最大一吃亏。他不想过多指责侦察部队没有在村落附近部署警戒部队,正是他要求一切优先服从于速度,这样的前进当然会有风险,如果他在前面,也会如此。不过敌人新的技术兵器出现,确实带来了新的麻烦。

  他下令侦察营,留下一部分外,其余继续按原计划前进,后续跟进

  坦克连派一个排立即进入村落,协同后续部队拯救伤员,并找找看敌人残骸里有没有活口,他的指挥部连则没有进入村庄,从侧面迂回过去,无人此刻机正在顺着敌人撤退的方向跟踪,他希望能先看到对手的大致情况,然后决定如何解决,很快天就会亮了,他将要面对燃料补给的问题,必须确定一段时间内,周围没有敌人装甲、防空部队。

  侦察营一部,重新进入村庄,确认敌人已经撤退,侦察兵在一座房屋后面找到了一辆被击伤的M1坦克。侦察兵爬进去至发现了2具尸体,确认都不是美军人员,很快有人在附近的农田里抓到了抖成一团的印度车长。

  经过迅速的审问,贺凡得知他们属于印度新成立的一个独立装甲团,目前由一名美军指挥官指挥,部队预期的规模为满编3个营共120辆坦克,另外同样数量的M3装甲车,一个拥有36门自行榴弹炮的炮兵营以及团部和配属部队的140辆悍马,其中有一些悍马装了毒刺导弹。除了没有装备直升机的空中骑兵营,该部队的账面实力接近美军的装甲骑兵团,坦克数量略大致与贺凡现有的兵力持平。

  不过由于中国军队行动神速,上述编制还来不及完成,不过至少有一半的装备已经到了印度正在训练中,该部队也不是空架子。目前其先遣兵力分散在从阿格拉空军基地延伸的铁路沿线,最先出发的一部分已经锡亚尔车站落入了中国军队手中。刚才的战斗中,该部队投入进攻的一共15辆坦克,后续的步兵战车没有跟上。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https://www.baishuzhai.cc/ibook/96/96486/5213393.html)


1秒记住百书斋:www.baishuzhai.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zhai.cc